沂蒙精神管见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对沂蒙精神作了新的提炼、概括。2021年9月底,沂蒙精神被中宣部确定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临沂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有责任有义务将沂蒙精神理解更深刻、研究更透彻、阐释更科学、弘扬更广泛,在新时代推动沂蒙精神不断丰富发展。


要说清沂蒙精神,应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沂蒙的地理文化概念


沂蒙是沂蒙大地的统称,是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地域概念,区域内蒙山、沂山横亘,沂河、蒙河贯穿全域,这就是沂蒙名称的由来。


狭义上的沂蒙,指的是鲁中区的沂蒙专区,主要包括现在沂水、沂南、蒙阴、沂源的全部,以及费县北部、平邑北部、新泰东部的区域。广义上的沂蒙,大致包括现在临沂市的全部,以及日照、青岛、潍坊、淄博、济南、泰安、济宁、枣庄,以及江苏连云港、徐州的部分区域。


我们现在所讲的沂蒙,指的是以临沂行政区为中心的地带,以及与沂蒙红色传统、红色文化有关联的区域,中心就是现在的临沂市。临沂市辖9县3区3个开发区,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总人口1101.8万,面积1.72万平方千米。


沂蒙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是东夷文化发祥地,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孔子师郯子、“宗圣”曾子、秦朝蒙恬、西汉匡衡、“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孝圣”王祥、东晋王导、“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民族英雄左宝贵等等,都出生或生活在临沂。临沂城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


沂蒙过去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洋货不入”,交通和经济都比较落后,但也炼就了沂蒙人民吃苦耐劳、坚韧朴素、包容创新、仁爱敦厚的性格。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诗书耕读既是沂蒙人的传统,也是其向往的生活。沂蒙人民既传统又开放,历来领风气之先,历史上先贤辈出就是例证。


二、沂蒙大地的革命斗争史


沂蒙大地的革命斗争史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从1924年开始,沂蒙大地就有党组织的活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就曾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其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本地的共产党员。比如,刘晓浦(时任山东省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刘一梦(时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冷相佑(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参加了南昌起义,20军教导团一营营长)等。1927年4月,成立了中共沂水党支部,这是沂蒙最早的党支部;1928年4月,成立了日照县委(过去属沂蒙山区、现属日照市),同年12月成立了沂水县委,这些是沂蒙老区最早的一批县级党委。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发动沂水暴动(1933年春)、苍山暴动(1933年5月)、龙须崮暴动(1933年7月)、费县暴动(1937年11月)等武装运动。这个时期,在反动势力的包围封锁下,党的组织活动处境异常艰难,发展相对较慢,虽然沂蒙老区也会同其他老区一样,对革命作出贡献,但是如果没有“派兵去山东”的重要决策,不会成为连片发展的根据地,不会发生这么多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也就不会诞生具有历史时代意义、影响全党全国的沂蒙精神。


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定。1939年3月,由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115师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最后到达沂蒙山区,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最后选择在莒南县大店镇作为115师司令部和山东分局所在地。因为沂蒙地区是山区,有早期的党组织、群众基础比较好,国民党统治相对薄弱,地形复杂,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有利于保存和壮大革命力量。


115师从1939年进入山东,1941年到达大店,在大店战斗了4年半的时间,组织和领导了沂蒙大地轰轰烈烈的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各项工作。期间经历了大青山突围、刘少奇同志来山东整顿地方党的组织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整顿,罗荣桓集115师政委、代师长,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军区政委五项职务于一身,实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山东党政军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沂蒙根据地也取得了稳固快速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连片根据地。1945年8月13日,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由选举产生的省政府在大店成立,黎玉当选为省主席。这个时期,沂蒙根据地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群众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联军(四野前身)和华东野战军,罗荣桓率山东根据地7万多干部到达东北,成为四野的骨干。山东根据地留下的骨干约20万人与新四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很多著名战役,如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进军南京、上海等解放华东大部区域,其主力都是沂蒙根据地的干部和战士。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影视歌剧作品描写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车轮滚滚》《红日》《沂蒙》《红嫂》《大决战》《渡江侦察记》《侦察兵》和歌剧《沂蒙山》等,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拥军模范。陈毅元帅曾感慨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动情地说:“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沂蒙人民的奉献、沂蒙革命史与沂蒙精神一直是沂蒙人民引以为豪的,这些都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沂蒙精神的提出和阶段性表述


沂蒙精神的提出,有一个逐步深化提升的过程。


沂蒙精神最早见诸报端是1989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全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教育。当时的临沂地委发挥老区的政治优势,推动改革开放。同年12月12日,临沂地委机关报《临沂大众》发表题为《发扬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理论文章,首次提出沂蒙精神,并将其表述为“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得到省委认可。


1990年4月,临沂地委组成沂蒙精神报告团赴济南作了7场报告,反响强烈。时任省委书记姜春云面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将沂蒙精神提炼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同年9月,中办调研室在临沂调研半个多月,写成调查报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始为全国所知。


1997年7月,山东省委宣传部与临沂市委联合召开座谈会,面对新的形势,将沂蒙精神重新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2005年8月16日,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经中宣部批准,山东省委、临沂市委在京举办沂蒙精神展,得到当时中央领导和中宣部、中组部、中央国家机关的肯定、支持,许多现任领导和老领导参观展览,并给予充分肯定,宋平、李长春、刘云山、张全景、吕枫等领导同志都参观过展览。从此,沂蒙精神走向全国,沂蒙人民的奋斗奉献牺牲也走向全国,逐渐为全国所熟知,大家认识了一个新的沂蒙。


四、沂蒙精神的来源、构成和特质


沂蒙精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来源很广,构成也很有特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特有的历史文化传承

这是沂蒙精神的源头。沂蒙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承,这些薪火相传的优秀历史文化,对沂蒙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沂蒙人民特有的品格。沂蒙人民以忠报国、以孝齐家、以节守身、以义交友,仁义敦厚、包容创新,这些品格都以不同形态折射到沂蒙精神中,成为沂蒙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源头。


(二)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

这是沂蒙精神的主色和基调。

1.沂蒙很早就有党组织的活动,在党的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影响下,1927年4月,沂蒙最早的党支部——中共沂水党支部成立,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地区树起了第一面鲜艳的党旗,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1928年4月,日照县委成立;12月,沂水县委成立。这是沂蒙地区最早的一批县级党委。红色基因在沂蒙大地落地生根,这既是革命斗争的火种,也是沂蒙精神的火种。


2.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如沂水暴动、苍山暴动、渊子崖保卫战等,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1933年在苍山暴动中被捕的年轻党员张星,被捕前刚刚加入共产党,入党时只学会了国际歌中的一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在去刑场的路上,他反复唱着这句歌词,英勇就义。像这样的例子,在沂蒙大地举不胜举。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英雄形象既是共产党人的象征,也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鲜明主色。正是这些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教育引导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沂蒙大众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3.战争年代,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环境条件异常艰苦,客观上需要军民一体,主观上党的宗旨也要求军民一体,正是这种主客观的融合,使军民鱼水关系有了坚实的基础。党和军队在进行武装斗争、保卫家园的同时,也将群众视为亲人,为群众解决困难,比如看病、挑水、干农活,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点滴,恰是我们党和军队作为人民子弟兵区别于旧军阀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能获得群众拥护的重要原因。世界上任何感情都是相互的。在这样的感召下,沂蒙人民受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优良品格就表现了出来,对党和军队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心血,沂蒙人民“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件老棉袄披在担架上”。他们尽自己所能奉献给党、军队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抚养50多名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自己却有4个孙子饿死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我为亲人熬鸡汤”的祖秀莲,组织乡亲们做军鞋、烙煎饼、送弹药、奋勇支前的“沂蒙六姐妹”……正是这些沂蒙人民最朴素、最真挚却体现忠诚、大爱、人性与担当的无私奉献,构成了沂蒙精神最闪光的内涵,是沂蒙精神最具感召力、生命力,最鲜活的主色与基调。


(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这是沂蒙精神的延展。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在千疮百孔的沂蒙大地上,取得了整山治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涌现出了像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使当时的临沂地区成为全国的农业先进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在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开拓奋进、求实创新,顺应改革开放市场发展的需要,涌现出了像沈泉庄、九间棚、临沂商城等一批市场经济发展和共同致富的典型。所有这些,既是沂蒙精神的延展,是沂蒙精神弘扬的结果,也是在主色和基调基础上的丰富发展。


(四)关键时期沂蒙人民立场坚定、爱党爱军

这是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试金石。革命处在高潮的时期,沂蒙人民跟党走,这说明沂蒙人民顺应历史潮流;当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或逆转的时候,沂蒙人民同样保持对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坚定跟党站在一起,这就是沂蒙人民的品质。1947年前后,鲁南地区遭到国民党“还乡团”的反攻倒算,有90%的村庄被洗劫,14万干部群众被杀害。在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沂蒙的各级党组织和沂蒙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始终立场坚定、爱党爱军,体现了对党和党的事业的忠诚,这既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试金石,也是沂蒙人民对党的忠诚感情的试金石。经过了这样的洗礼,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一定会经受住历史和现实的各种考验,栉风沐雨、愈挫愈奋、坚如磐石。


(五)沂蒙精神的特质

沂蒙精神也有其固有的丰富特质,可以理解为先进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独特性。先进性是指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引领;人民性是指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时代性是指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推动事业发展;实践性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党的宗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并且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检验沂蒙精神的各种特质;独特性是指诞生成长在沂蒙大地,与沂蒙特有的社会条件、历史条件、政治条件息息相关,与沂蒙人民血脉相连,具有独特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沂蒙精神。这些特质,既是一个整体,又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立体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精神又有现实、既有组织又有民众、既有历史又有时代的精神体系。


五、沂蒙精神内涵的逻辑演进和丰富提升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的血脉,一方面在不断传承弘扬,另一方面其内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一直存有争议,这也正是沂蒙精神有生命力的魅力所在。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对沂蒙精神作了新的提炼与概括,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笔者认为,这一表述体现了四个层面的逻辑演进。


一是体现了沂蒙精神的表现形式、形成过程。其表现形式就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也就是军民鱼水、融为一体。其形成过程就是在战争年代军民出生入死、共同奋斗,形成的生死与共的思想引领、情感基础、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这个基础和认同在和平建设时期仍有鉴照意义。


二是阐释了沂蒙精神的逻辑内涵。过去的表述是单方面体现沂蒙人民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但为什么会这样?过去的表述没有说清楚,缺乏逻辑对应面。这次的表述就树立了这个对应面,既有形成过程、表现形式,也有精神内涵,那就是党的思想指引、精神引领,与沂蒙人民形成共同的意志,使沂蒙人民精神上获得解放。党的各级干部身体力行、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与沂蒙人民打成一片,关键时刻牺牲自己,在群众中形成榜样。党在战争年代的社会实践客观上形成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局面,这既是党的宗旨的要求,也是战争年代生存的客观需要。有了这样的思想引领、价值认同、情感基础,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成为逻辑必然,沂蒙人民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就成为逻辑必然,形成伟大的沂蒙精神就完全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三是契合了新时代党建的要求。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仍然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实践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手拉手、共命运、心连心。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和鲜明特质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即所谓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试想一个先进的党组织,一群站在时代前列的共产党人,既是你思想的引路人、理想的指引者,教你做人、明白道理,是你思想和精神的导师,又在现实生活中帮助你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刻将你的利益放在首位,同你一起出生入死、奋斗牺牲,关键时刻为了你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并且从不向你索取。试问这样的党员组成的政党,群众怎么会不拥护?群众怎么会不奉献?群众怎么会不跟着走?这不正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应该发挥的作用吗?这也就是对今天党建的启示意义。


四是体现了事物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我们党有自己的理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有自己的实践路径(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有自己的建党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的命运与群众命运息息相关、利益息息相关、情感息息相关,一定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方向共同体。同心同向同力才能同行。党让群众明白了道理,树立了理想,明确了方向,获得了新生,群众对党忠诚、热爱,坚定不移跟党走,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群众对党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个是精神、一个是实践,两者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一定会形成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一定会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所以这种精神不是凭空的而是现实的,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体的,不是间断的而是连续的,不是个体的而是大众的。

这个逻辑演进,既体现过程,又体现结果,既体现思想,又体现实践。这样的逻辑演进引领主题明确,实现路径清晰,逻辑内涵严密,体现党的初心,体现民心、人性和历史必然。


六、沂蒙精神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丰富发展


沂蒙精神根植于沂蒙大地,根植于沂蒙人民,根植于沂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典范,是党的宗旨践行实践的重要典范,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沂蒙精神既是一个严密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方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一要从沂蒙历史文化的挖掘创新中吸取营养。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历史渊源、人文特征,是形成一种精神、一种风貌、一种习俗的基础条件和根基所在。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大地,孕育在沂蒙人民中间,是长期以来受优秀历史地域文化浸润,经过战火洗礼形成的强大精神动力。沂蒙精神要发展深化,就要寻根溯源,找到根基,对这个基础的根系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同时结合新时代新要求,不断融合丰富,推动沂蒙精神走向深入。


二要从沂蒙人民的奋进创新实践中吸取营养。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认识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实践是实现认知的唯一路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一种精神的形成、发展、深化、提升也和实践密不可分、相互交织。沂蒙精神在战火中诞生之初,是“最后一口粮做军粮”这一朴素感情的流露,是以心换心的真挚。随着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等社会实践不断深入,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号召下,深刻领会时代赋予的使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在这个实践突破过程中,沂蒙精神和党的领导更加深入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以党的指引为前进方向,以党的目标为奋斗目标,以党的任务为实践要求的坚定信念,像新时代的沂蒙代表、时代楷模赵志全和王传喜,就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现实实践。他们不仅具有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品质,更有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的特质。我们要推动沂蒙精神的丰富提升,就要在时代的背景下,深刻领会实践推动认识发展的逻辑关系,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汲取力量,最终才能实现实践的成功、精神的升华。


三要从沂蒙精神不同的时代阐发中吸取营养。一个事物的萌芽生发、成长成熟直至衰老死亡,内因是决定因素,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进步的主动力量,所有的外在表象都能从内因中找到影子和支撑点。沂蒙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述方式,但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它的实践内涵、文化内涵、哲学内涵、人性内涵基本没有变化,只是表述上有所不同、有所侧重。这就提示我们,沂蒙精神作为严密的体系和开放的系统,我们既要对其外延、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也要对其基础内核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推动沂蒙精神的研究,既有外延的扩大,又有内涵的挖掘,既不断丰富发展,又更加深入完善。


四要从沂蒙精神的演进传承实践中吸取营养。任何目标、方案、蓝图、精神都需要通过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说精神是形而上的提升,那么实践就是形而下的落实。沂蒙精神无论是从理论阐释、发展演进,还是在实践推动、弘扬传承等方面,都有很成熟的经验和被成功检验过的实践,要想实现沂蒙精神的丰富发展,就要学会总结提炼,就要回顾沂蒙精神的发展历程,抓住关键的时间节点、历史时期、重大成果、重要成就,总结共性、分析个性,把握住各方面经验方法,加工提炼成新的营养成分、生长养分、成长动力,才能推动沂蒙精神在以往历次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一次一个台阶地往前推动、实现提升,形成更符合历史、更符合时代、更符合人民、更符合党的经验总结的精神谱系、力量源泉。


七、沂蒙精神的生命力在于践行


沂蒙精神植根于沂蒙大地、沂蒙人民、沂蒙的优秀传统文化,诞生成长于火热的革命战争年代,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践行于沂蒙精神诞生、成长、弘扬的全过程。实践性是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色,践行是沂蒙精神的生命力所在。沂蒙精神扎根于沂蒙大地需要践行,诞生成长于革命战争年代需要践行,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需要践行。通过践行才能够从实践过程中汲取营养,壮大自己;通过践行才能够丰富实践,也丰富自己;通过践行才能不断检视自己的内涵、表现形式和走过的历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革命,不断创新、不断前进。走进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沂蒙精神只有通过深入践行,才能从沂蒙大地、沂蒙人民、沂蒙优秀传统文化中走来,才能从火热的革命战争中走来,才能从生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走来,展现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活的历史,融入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活的现实。只有通过践行才能够赓续血脉、开辟未来,既丰富沂蒙精神的内涵,也为其研究、传承、弘扬找到新的方向,开辟新的路径,创造新的空间,不断丰富发展,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时代是最新的课题,践行是最好的传承和弘扬。只有全面、准确、完整、辩证地理解阐释沂蒙精神,才能使沂蒙精神植根更深、范围更广、不断丰富、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走向全党全国、走向未来。只有深入阐发、大力践行沂蒙精神,使沂蒙精神融入时代,成为时代强音,才能对得起这片沂蒙大地,对得起沂蒙大地上的千万人民,对得起为创造发展沂蒙精神而不懈努力,甚至不怕牺牲的先贤先辈、革命先烈和所有奋斗者!

伟大的沂蒙人民万岁!伟大的沂蒙精神万岁!


|文章来源:临沂日报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