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沂蒙精神在兵团大地开花结果 ——观守边老兵、“时代楷模”魏德友有感


听着老魏叔在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演播大厅那熟悉的乡音,感受着魏叔的妻子刘京好阿姨质朴的表露,好几次,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作为十几年前从内地远赴边疆、扎根兵团的曾经的热血青年,老魏叔那“52年如一日的坚守,世世代代守边疆的传承,我为祖国守边防的承诺”让我的内心难以平静。


“76岁,33年党龄,52年,20万公里,千余人次……”


EKVS15632476914911n.jpg


一首诗这样写道“两位老人,消失已久,却从未离开。52年过去了,他和她,两个五十年,加在一起,便是“百年孤独”。关于西北,草原,边境,无人区……”


而这个“百年孤独”,塑造的正是魏德友老人和他的老伴刘景好阿姨。


魏德友,山东临沂人。山东临沂,沂蒙精神的发源地。沂蒙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最大的特点,都能随时代一起脉动,不断汇入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精神,是沉淀,是共鸣,更是传承。“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代人,肩负着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稳除暴的神圣历史使命,在茫茫的沙漠前沿,在风头水尾的荒芜之地,在漫长的风雪边境线上,变亘古戈壁为绿洲,开工业文明之先河,扬中华文化之旗帜,尽安边固疆之职责,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诠释着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比忠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现子孙”可歌可泣的兵团人,用生命在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老魏叔是“老实人”,属于地地道道的沂蒙山老区人,老伴刘京好阿姨也是被老魏叔从山东老家“骗”来的媳妇,“连哄带骗”,从开始的“逃跑”,到现在的“扎根”,这一晃,就是半个多世纪。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造就伟大的人民。人,总是需要有点精神的。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原兵二连工作,从此,他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了不解之缘,老魏叔也从一名青春年少的山东汉子成为白发苍苍的老兵团人。当兵为报国,守边也是为报国,在老魏叔心里,始终装着党,始终恋着国;在老魏叔身上,伟大的“沂蒙精神”与可歌可泣的“兵团精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与传承。


当下社会,浮躁占据着每个人心灵的大部;思考,似乎远离了我们的神经。闲来无事的我们,经常在思考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其中不乏纠结与迷茫。很难想象,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wifi、没有QQ、更没有微信,收音机是魏德友老两口唯一的消遣方式,而这台收音机,信号也时有时无,能够听到的电台也只有那可怜的几个,在这个叫“西北,草原,边境,无人区……”的地方,两位守边人,这一待就是五十二年。


从老魏叔身上学什么?《时代楷模》主持人康辉对老魏叔的评价是: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护边员。他秉承“我为祖国守边防”的坚定信念,52年如一日扎根艰苦偏远地区巡边护边,至今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用在此时,是“一个人坚守一段时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在坚守”,这就难能可贵了。人世间的事情,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难能。用老魏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说苦,兵团的人都苦,在边境都是这样,所以我在那个地方也没感觉有啥,就坚守着,做一点小事情”,然而,这“一点小事情”的背后,是伟大的祖国,老魏叔肩膀上扛得,是“忠诚”与“担当”。


“人老了,特别容易想起过去的事,也很怀念老家。”76岁高龄的老魏叔面对记者,表达了“落叶归根”的想法,毕竟,虽然离不开这片土地,他的内心深处,还有朝思梦想的沂蒙山区。让人欣慰的是,老魏叔的女儿们,还有众多兵团儿女都早已经做好了“我为祖国守边防”的准备。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向沂蒙精神致敬,向兵团精神致敬,向老魏叔及其千千万万兵团儿女致敬!我们坚信,新时代沂蒙精神一定会丰富兵团精神的内涵,在兵团大地开花结果!



丨文章作者:李进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