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魏,好大一棵红柳树


7月的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杂草丛生,蚊虫肆虐,气温高达40摄氏度。76岁的魏德友正挥鞭赶羊,突然,一辆汽车戛然停到他身旁,一位近60岁的老兵下车来到老人跟前。当老人喊出常向耀的名字时,两人紧紧抱在一起……


魏德友,新疆塔城军分区额敏河边防连护边员;常向耀,原连队机要参谋,上世纪90年代转业。这次,常向耀专门从广东赶到裕民,就是为了见老战友一面。


魏德友仍住着破旧的土房,房前旗杆上飘扬着鲜艳的国旗。常向耀说,老魏揣着一腔报国热情,坚守边关50多年,就像是扎根戈壁的“红柳”,永远值得后辈学习和崇敬。


1470202192640051140.jpg_1000x0.jpg



“穿上军装,我永远都是一个兵”


魏德友是一名老党员,自幼生长在沂蒙老区,从小就期盼穿上军装,保家卫国。1964年,魏德友主动报名,与30多名战友远离家乡亲人,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来到中哈边境的萨尔布拉克草原。


萨尔布拉克,哈萨克语意为“盐泉”。这里土地盐碱化严重,几乎寸草不生,名为草原,实为一片戈壁荒滩。


3头牛、20只羊,一家人。魏德友每天到边境放牧,发现可疑情况,就上前处理,并第一时间报告连队官兵。


常向耀曾在连队工作12年。他回忆,那些年,连队年年被评为边防管控先进单位,其中老魏功不可没。为了感谢魏德友,连队将200余只羊交由他放养代牧,并给予一定报酬,但他分文不收。


同守一片热土,魏德友与边防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82年8月,常向耀看魏德友住的地窝子既不保温又不安全,就带领战士们为他盖了一幢新土房。不久,连队更换新装备,经请示,将列入报废的一架望远镜送给他。


如今,望远镜成了魏德友的宝贝,每次放牧都挂在脖子上,从不离身。前几年,有人找到他,说用一架崭新的多功能望远镜换他的旧家伙,老人死活不同意。他说,哪天躺倒了,还要将望远镜归还连队。



“在这里,边防官兵就是我的亲人”


魏德友对边防的感情不仅在戍边上,还体现在对边防官兵的朴实大爱上。


2013年八一前夕,魏德友的小女儿刚刚生完孩子,女婿想从家里要只火鸡为媳妇补补身子,没想到却被老魏一口拒绝了。他说,这7只火鸡养了9个多月,是专门给官兵准备的,因为边防连的有的战士还没见过火鸡,更别说吃上火鸡肉了。建军节那天,老魏拎着7只火鸡来到连队。知道实情后,官兵们把这些鸡圈养了起来。


老人把连队官兵当亲人,连队官兵又将老魏视作亲密的战友。2009年3月底,由于冰雪迅速消融,通往草原和连队的道路全部被洪水淹没,得知魏叔家粮食短缺后,连队组织十余名官兵利用一天时间绕道几十公里拉来一批蔬菜和粮食送到老魏家中。临走时,老两口挥手送行,直到看不到官兵。“最困难的时候,是解放军帮助了我,我更不能离开这里!”几十年来,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在这里世代居住的几户牧民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但魏德友和老伴依旧住在官兵们给他盖的土房里。”



“多吃苦,你就会融入这个地方”


清晨,老魏照例升起五星红旗,然后带上望远镜、水壶和收音机,赶着羊群出门了。据不完全统计,几十年来,他累计巡边2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5圈,堵截越界牲畜数万头(只),劝返抵边临界人员千余人。


额敏河边防连指导员吴成敏说,连队周围,生长着一种名叫红柳的树,此树萌发力强,耐沙土,根系发达,最深可达10余米。老魏叔这种“坚韧顽强,勇于奉献”的红柳精神,如今已成为连魂记入连史,激励官兵代代传承。


每年新兵下连、新学员毕业和老兵退伍,连队都要组织他们到老人的家里,喝一口咸井水,听一听故事。不少官兵说,这是活生生的教育资源,比上几堂课都管用。


来自陕西的上士刘承鹏在家人眼中就是个小混混,他在一次打草时与老魏叔谈到自己想回家,老魏叔给他讲了自己几十年的经历,并告诉他,“小刘,你还年轻,国家需要你们。多作贡献,多吃苦,你就会融入这个地方。”


朴实的话震撼了刘承鹏。他积极转变思想,凭自身努力转为士官。如今,他一干就是近十年,并成为连队一名优秀的骨干。


采访中,连队官兵说,这些年每年都有大批老兵回到连队,打听老魏叔在不在,不管时间多仓促,他们一定会去草原看望这位坚守了半个多世纪、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塔城地区纪委)


丨文章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监察委员会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