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偕行的沂蒙精神是对大国崛起的珍贵补益
——以新红嫂于爱梅事迹为例
与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强调“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相比,“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其核心是军民、党群“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既有厚重的历史地位,还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新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平凡又伟大、特别又普遍的实践,总是带给我们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的启示,让我们见贤思齐。
沂蒙红嫂,这个有着显著历史标签的群体,以至柔至刚之躯,于战争年代舍小家顾大家,送子参军、送夫支前,她们是舍生忘死的淬火战士,她们是英勇无畏的钢铁英雄。沂蒙新红嫂,这个有着显著时代标签的群体,以责无旁贷之姿,于发展时期担当奋进、砥砺前行,他们是军民血乳之情的传承者、党群鱼水之情的延续者。长期以来,红嫂精神已走出沂蒙山区、走进越来越多的人内心。
曾受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接见的沂蒙新红嫂于爱梅,既是一位红嫂后人,又是一位新时期的拥军模范。十多年来,于爱梅身体力行,通过自发捐助和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民营企业家联合拥军,不仅作为工薪阶层自己出资20余万元,同时向爱心人士及企业筹集钱物百余万元,关心老英模及困难群众。在于爱梅的倡导、带动下,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发祥地——临沂沂南县的拥军优属队伍以组织化、规模化和常态化而成为新时期革命老区又一个时代标签。以于爱梅为代表,新时代新红嫂之所以新,新就新在对传统红嫂精神中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党爱军、铁骨道义的传承和发展,这对我们今天正确、深刻理解和践行“四个意识”,具有非同寻常的启示意义。
沂蒙精神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军民、党群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新时期更需要这种团结统一、高度一致的发展诉求,新红嫂群体为我们这个时代输送着思想上强大的向心力,这是促进我们各项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井冈山、宝塔山、沂蒙山、西柏坡,峥嵘岁月浸染的中国革命圣地,由此诞生的“三山一坡”精神,来自烽火年代,与时偕行,润物细无声般滋养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力量。“三山一坡”精神之所以成为一种常青不衰、永不过时的红色文化基因,除了其历史地位,更重要的在于时代价值。正是有以沂蒙新红嫂为代表的大国红色基因不断传承延续、创新创造,才让一份伟大的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份事业,忠诚和奉献是她的底色。战争年代,默默奉献者的形象刻在了丰碑和共和国的史册上,新时期,默默奉献者的身影在前进中、在硕果里、在国人的获得感中。
沂蒙精神具有独特性和普适性,是由群众的鲜血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铸就。群众的生命和鲜血奉献给谁,就能从谁那里找到归属感。沂蒙革命实践证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条党的群众路线,给百姓带来的是切实的获得感。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成为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路线的诠释。
沂蒙这片人文地理坐标之上那些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过去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闪耀着最为蓬勃的人性光辉。这种发生在中华大地上最为质朴、真实、自然的情感,代表着曾经一个时代的大国人民风貌。与伟人创造历史相比,蒙山沂水滋养的他们和她们是一群拥有大情怀的小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老百姓身上体现出的豪迈和义薄云天,汇聚成一座叫做人民的丰碑。“这个世界不必知道我是谁,但我参与的事业却惊艳了世界”——与时偕行的沂蒙精神对大国崛起的珍贵补益,是内化的精神追求,是外化的自觉行动。
“沂蒙红嫂”,一个英雄的女性群体,在战火中淬炼真情和血性, 以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伟大品格,无私奉献、博大仁爱的人性光辉,谱写出感天动地的荣耀与辉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的千古绝唱。寻觅“红嫂”足迹,点亮沂蒙精神地标,我们被“红嫂”们深深打动。蒙山巍巍,筑起沂蒙人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丰碑;沂水汤汤,传颂沂蒙红嫂奉献牺牲、感天动地的传奇。
“沂蒙红嫂”,最纯粹的沂蒙精神符号,永不磨灭,历久弥新,在蒙山沂水间永远熠熠生辉。
“沂蒙红嫂”,是“红嫂”,是“沂蒙六姐妹”,是“沂蒙母亲”……她是一座铭刻大爱与奉献的红色群体雕像。
70年前,一位叫明德英的年轻妇女,看着嘴唇干裂、生命垂危的小八路,毅然放下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撩起衣襟,把自己的乳汁喂给奄奄一息的小八路……甘甜的乳汁啊,是天地动容的大爱无言,是满腔热血的坚定无畏,是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最好诠释。
“沂蒙母亲,是您,以宗教式的虔诚,唱出了一部壮美的史诗”。有人为她写下这样深情的诗句。她创办了战时托儿所, 带着儿媳,在3年多的时间里,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她掩护革命同志、冒死救治了很多伤员;她舍命保护了一份会刊,东掖西藏几十年,却自始至终,仅仅知道自己守护的是一个“宝”。她,就是“沂蒙母亲”王换于。
“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芳骨如钢的李桂芳,带领31名妇女肩扛门板, 一腿扎进冰冷的河水里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用她们柔弱的身躯扛起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在这些女人中,有的落下了残疾,有的怀有身孕不幸流产,终生没有生育……
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烙煎饼、做军鞋;梁怀玉喊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据记载,战争年代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38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真正算得上村村有烈士,村村有“红嫂”。
战争没有让沂蒙山的女人走开。而是在党的领导和培育下,在血与火里,淬炼出一朵朵的“铿锵玫瑰”。她们以艰苦卓绝的斗争,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献礼沂蒙精神;她们铮铮铁骨,浩浩正气,吃苦耐劳、勇敢善良、舍己为人的淳朴品质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革命意志互相烛照、融合,优秀的品格在炮火的洗礼中革命性升华;她们创造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沂蒙精神”最纯粹的精神符号,在建设、改革时期和新时代依然绽放璀璨的光芒。
当战火远去,老“红嫂”芳踪渐远,新“红嫂”李秀莲、朱呈镕、于爱梅等等接过她们手中的接力棒,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嫂”精神,在沂蒙薪火相传。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新时代,尤需要用沂蒙精神与红嫂精神崇高信仰铺陈的基本底色和先进的红色基因廓清思想、砥砺品质,凝聚力量、铸就正气,由此凝聚起全省上下的正能量,共同书写中国梦的山东精彩篇章!
丨文章来源:琅琊新闻网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