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长——歌剧电影《沂蒙山》观后感


强烈的光束打在巍峨冷峻、层峦叠嶂的山体造型之上,游走的镜头和转动的舞台把山石与齐鲁大地的生活场景、周边景物相结合;随剧情发展,变化的光影将山体分隔、转化成故事发生的不同场景,戏剧冲突与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多重空间中获得简洁明快的展示;雕塑般恢弘的《序曲》之后,一场婚礼变成抵御外侮的血战,悲惨笼罩大地、村民殊死奋战,紧急危难的气氛牢牢攥住观众的心……歌剧电影《沂蒙山》一开始,就展现出气势与悲壮。



沂蒙这片土地,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故事,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歌剧电影《沂蒙山》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海棠、林生、孙九龙等沂蒙村民与夏荷、赵团长等八路军将士同仇敌忾、舍生取义并结下生死情谊的故事。作品中很多催人泪下的情节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次电影化呈现,将熟悉的沂蒙旋律、震撼的舞台表演、动人的故事情节与抒情写意的镜头表现相结合,艺术再现了当年那幅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历史画卷。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齐鲁大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被诠释得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这部电影的几乎所有时间,都在表现剧中人物面临生死的考验与抉择,苦难与豪情。战争岁月的峥嵘、齐鲁大地的坚韧和人民的勇义,通过大段大段的咏叹调与宣叙调,配合镜头语言的强化,获得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烘托与表达。全片四十首歌剧唱段以及大大小小的旋律,时而婉转悠扬,时而热烈激昂,时而忧虑感伤,时而磅礴浩荡,把百转千回的情感波澜和深沉厚重的史诗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村长孙九叔等四勇士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伤员的生命,慷慨赴死的时刻,独唱《再看一眼亲人》与合唱《世间哪有这样的人》累叠穿插、绵延起伏,深沉优美的旋律与超现实画面把义薄云天的正义感和英雄气魄,幻化于金灿灿的麦田和四季沂蒙。八路军女干部夏荷临终前将新生儿托付给村民海棠,在雪山和沂水之间以一首《沂蒙女儿》唱出生生世世的恩义与情感。质朴而隽永的唱词,荡气回肠的唱腔旋律,大气滂沱地诠释出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


五年后,海棠在敌人的围剿中,救下“小沂蒙”却痛失爱子。电光火石的生死危机与内心激烈冲突的情感交汇在“小山子”牺牲的那一幕,万籁俱寂的暗夜之下,如泣如诉的独唱《苍天把眼睁一睁》与排山倒海的交响乐滚滚而来……此外,林生跟海棠在不同时空的几次深情对唱《等着我亲爱的人》,优美的唱段和凄美的场景足以感动每个人。《沂蒙颂》唱出了沂蒙母亲对苦难的承担、坚韧的信念以及人间正义的生生不息。正是这些纵横交错而又彼此融洽的情感形象和音乐组合,深刻展现了人物丰富细腻的思想情感和深邃博大的情怀,极大地开拓了咏叹调的表现力和戏剧张力。



从上世纪拍摄的电视剧《重返沂蒙山》《沂蒙山人》,到近几年的电视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梦想沂蒙》等,山东影视集团持续打造的沂蒙系列,一直在精品创作实践上正道直行。这部《沂蒙山》,将歌剧演出固有的磅礴与写意,借由电影语言拓展出了更宽广的表现空间。与传统舞台的灯光部署、置景变化获得的视觉效果不同,电影中的运动镜头、移动的景别,使得含义隽永的诗化唱段,在重重蒙山清清沂水的抒情场景中,获得了具体而富有纵深感的咏叹对象;高潮段落的人物特写与交叉剪辑,使得画面流溢着强烈的情感和戏剧性,不断地将剧情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充分发挥了歌剧艺术气势如虹的表现力。


山影制作一贯的质朴大气,与荡气回肠的咏叹调结合到一起,构成了影片对沂蒙情怀的全新的历史追溯与精神造像。蒙山、沂水、战火硝烟、麦田和鲜血交织谱写的大地上,沂蒙军民在一次次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大舍大爱中,铸就出永恒的沂蒙精神,将观众推向崇高美学情感的净化与震撼。



故事的最后,创作者用时空重组的方式,让逝去的人们与生者相拥团聚,牺牲的烈士伫立蒙山沂水笑看人间……那些经过生离死别、血泪洗礼而彰显的大义与仁厚,浸入骨血的深沉情感,照亮了苦难中人格精神的高塔,激发出沉甸甸的历史回响。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剧终谢幕,而是对这块热血厚土得以重获新生的思想咏叹,是对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礼赞。


《沂蒙山》是一幅战争年代的精神画像,也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民族史诗。作为新时代歌剧电影的优秀代表,《沂蒙山》强烈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开辟了一条民族歌剧电影发展的新思路。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