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蕴含着“为人民”的价值取向

自驻村以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聚焦抓党建促振兴的目标任务,践行“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新时期沂蒙精神,坚持“驻村驻心,真干实干”,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沂蒙的乡野田间徐徐展开。(《农民日报》2023.4.10)


  沂蒙精神是沂蒙党政军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共同铸就的,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人民军队的浴血奋战,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沂蒙精神的高度凝练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紧紧抓住了沂蒙精神的内涵特质,也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下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也为党员干部继续走好群众路线提供了方式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贯穿着人民立场,融入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党的初心使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报告既有对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政治认知,也有造福于民的现实担当;既有政党的价值追求,也有民族文化的道德力量。沂蒙精神蕴含着“为人民”的价值取向、“靠人民”的政治智慧。以党心换民心,扎扎实实地办实事、做好事,这是沂蒙精神形成的逻辑原点,也是沂蒙人民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弘扬践行沂蒙精神,就要始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以百姓心为心,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党员干部要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深沉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人民情怀,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靠群众路线推进开展工作,由服务群众切入加强党建,用群众满意衡量评价成绩。健全各项决策听取群众意见机制,以闭环思维回应群众诉求,以工程思维办好民生实事,以市场思维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多做惠民生、暖民心、听民意、聚民力的工作,进一步夯实改革发展稳定的群众基础。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