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行走在巍巍蒙山、滔滔沂水间,仿佛一草一木都在深情吟唱着动人的旋律,诉说着这片红色土地上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故事。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他明确定位:“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2022年5月28日,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四大根据地之一,山东省省委前身,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所在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八路5军山东纵队旧址,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依托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革命遗迹建设的沂蒙山根据地素有“华东延安”之称,是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在这里工作过,战斗过。在这里,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抗日战争的烽火,每一寸土地都渗透了抗日军民的鲜血。
沂蒙精神产生的背景
1927年10月,党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1928年到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呈现了星火燎原之势。卢沟桥事变之后,我党在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主导作用,是全民族抗战的核心。我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指南。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开辟的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后,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我党领导军民积极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中国革命星火燎原和我党领导军民积极抗战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依托沂蒙山区党组织发展和根据地建立的特殊地域背景,沂蒙精神发展起来。1926年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开始传播,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的革命暴动和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成为山东地区革命斗争的一面大旗。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据统计,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在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染疆场。
沂蒙精神代代传
峥嵘岁月里,在沂蒙山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母送儿,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战场。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破棉袄,盖在担架上。”当地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沂蒙女性如何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方支援?又如何用坚韧写就一首首保家卫国的赞歌?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东辛庄“三面环水水连山”,有“兵家绝地”之说。1939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转战驻扎在地势险峻的东辛庄指挥抗战,并将“帅帐”安在共产党员王换于家。当时随军队一起来的还有27个抗战将士的子女,最小的才刚出生3天。王换于首先说服儿媳、弟媳抚养了7个孩子。乡亲们在她的感召下,不到5天,就将27个孩子全部妥善安置。
在沂蒙,“红嫂”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指一个群体。她们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用小推车推动历史。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的前一天,华东野战军进攻在即。上级指示,5小时内,必须在沂南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架起一座桥,保证部队顺利通过。李桂芳等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
解放战争中,前线需要什么,沂蒙六姐妹就做什么。她们带领全村妇女为前线的战士们烙煎饼。除此之外,她们还看护伤员,运筹军粮、草料、弹药,拆洗军衣,缝制军鞋。为了做军鞋,妇女们不分昼夜,胳膊和大腿都磨出了血泡,手指头也变了形。
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沂蒙革命老区党政军民共同书写的革命历史,历经血与火的考验洗礼,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沂蒙精神内涵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充分揭示了沂蒙精神形成的深层原因,集中体现了党领导下的新型党群干群关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历史从不偏爱哪一个政党,胜利也从不眷顾哪一支军队。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谁就是人民心中的“自己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坚定的信仰,也有深厚的为民情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党与沂蒙人民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沂蒙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沂蒙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实践。离开党的领导,沂蒙人民就失去主心骨、顶梁柱;离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党的奋斗目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人民坚决跟党走的逻辑前提;人民坚决跟党走,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逻辑必然。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奏响了沂蒙老区最为动人的主旋律,成为沂蒙精神最为璀璨的闪光点,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力量之源和精神之魂。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凸显了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生动诠释了党和人民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沂蒙精神之所以感天动地,就是因为党和人民的鱼水情谊升华到了“生与死”的境界。道路受阻时,沂蒙人民跳进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架起“火线桥”,将人民军队前行的道路稳稳扛在肩上;前线物资供给不足时,沂蒙人民用小推车将物资及时运送到前线;军队兵源不足时,涌现出无数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场面。从1937年到1949年,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奏响了“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的动人乐章,昭示和激励我们必须植根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沂蒙精神就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生动写照。正是在党政军民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中,沂蒙地区革命斗争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深刻阐明了其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传承性与发展性、独特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从历史逻辑上讲,沂蒙精神把党的性质和宗旨落实为实践形态、升华为价值形态,揭示了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基本逻辑,深入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永恒课题,道出了党的建设的真谛,彰显了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跟党走的历史必然规律。从理论逻辑上讲,“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是沂蒙精神形成的逻辑起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终极形态和本质内涵,二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从实践逻辑上讲,沂蒙精神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产生,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沂蒙这片红色沃土的具体承载展现和升华。
弘扬沂蒙精神,首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是新时代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像沂蒙老区传播真理的革命前辈那样,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弘扬沂蒙精神,重要的是汇聚强省建设“走在前、开新局”的强大力量。要坚定使命担当,传承赓续沂蒙精神“忠诚”“担当”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新的担当作为全面开辟各项事业新局面。要锐意改革创新,从沂蒙精神中传承丰富的创造因子,让创新活力尽量多、尽量快地释放出来,汇聚起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要勇于牺牲奉献,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敢于战胜一切困难、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拼搏意志,深刻认识新形势、新矛盾、新挑战、新任务,敢于斗争、勇于奉献,努力把各种复杂局面转变为开启新未来的机遇。
弘扬沂蒙精神,根本的是牢牢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沂蒙精神之所以可歌可泣、永续永存,关键就在于它把党的性质和宗旨落实为实践形态、升华为价值形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就要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像当年的共产党、八路军和老百姓“一个锅里摸勺子,一张桌上动筷子,一个山洞躲‘扫荡’,一个战壕打鬼子”那样,坚持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就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全部工作始终。
|文章来源:红帆之旅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