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沂蒙山小调》

2月4日晚,笔者早早就坐在了电视机前,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开幕式前的热场阶段,场内突然唱起了《沂蒙山小调》。作为土生土长的临沂人,我是听着这首民歌长大的,家乡的小调能登上这样的大舞台,我的心里生发出了强烈的自豪感。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富含沂蒙地域文化元素的《沂蒙山小调》,优美动听,传唱大江南北,已成为沂蒙山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沂蒙人,每当唱起它,都会禁不住情思飞扬、心潮澎湃。


《沂蒙山小调》极具艺术感染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优秀民歌。该小调旋律优美、节奏舒缓、音调丰富、歌词朗朗上口,每个乐句都依照上一个乐句的落音为中心,作回返拖腔,重点抒情的地方则采用了回音、颤音、延长音等,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充分展示了沂蒙人勤劳、朴实、乐观、奋进的性格特征。


《沂蒙山小调》从诞生那天起,历经80多年的传唱,被一代代沂蒙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小调》激励着沂蒙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1940年6月,辗转于沂蒙山区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阮若珊,在蒙山脚下的费县白石屋村,根据当地的花鼓调,编写出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这首歌曲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鼓舞军民斗志的作用,受到广大军民的喜欢。


听着这首歌,仅有400万人口的沂蒙山区,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00余万人参战支前,十多万名先烈血洒疆场,出现了“最后一碗米送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衣,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的感人场面,涌现出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用身体和门板搭起火线桥的李桂芳、创办“战地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等模范人物和英雄事迹。


新中国诞生后的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文艺创作骨干,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此后,沂蒙人民唱着这首小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上世纪50年代末,《沂蒙山小调》那叮叮当当的“节拍”,与厉家寨人修筑梯田的开山凿石声相映成趣。当时,在沂蒙山区的莒南县,厉家寨人为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手提、镐刨锨铲,修建起层层梯田,粮食连年大丰收。厉家寨被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称为“大寨的老师”,郭凤莲亲自前来同村民一起拉车,学习经验。对此,毛主席亲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改革开放初期,《沂蒙山小调》那奔腾不息的“重音”,分明是九间棚人铿锵的脚步声。昔日,平邑县的九间棚村四面悬崖、山高涧陡,村民们世代居住在天然形成的石棚里。1984年,年轻的刘嘉坤带领村民勒紧裤腰带搞工程,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经过6年的开山凿岭,九间棚人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山涧变通途。如今,九间棚村成为小康示范村,“九间棚精神”更是全国闻名。


沂蒙山区有拥军支前的传统,小调中的“延长音”,是当代沂蒙人对这一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在边疆,在海岛,在高原,到处都有新一代全国拥军模范朱呈镕的身影。朱呈镕有500多个“兵儿子”,19个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她都是在部队度过的,她被子弟兵亲切地称为“兵妈妈”。


还有那余音不断的“连音”,唱出了沂蒙人民既往开来、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时代楷模”王传喜舍小家、顾大家,把人均负债1000多元的落后村庄,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如今的临沂,更是成为创业者的沃土:临沂是全国大型的小商品集散市场,“南义乌北临沂”的称誉响彻大江南北;“临满欧-临沂号”货运班列把临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洲连在了一起……


漫步沂河边,这里有亚洲第一大橡皮坝。沿河两岸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已初现规模。书法广场、王羲之故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让这座千年古城更加耀眼。


巍巍蒙山高,高耸入云端;滔滔沂水长,奔流入东海。如今,沂蒙山父老乡亲正张开理想的翅膀,怀揣美好的中国梦,弹奏着恢弘、动听的黄钟大吕,为《沂蒙山小调》赋予更加鲜活、丰富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特色!


|文章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