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原点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沂蒙精神既与其他革命精神同根同源,又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和鲜明的精神特质,概括起来就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一内涵表述,阐释了沂蒙精神形成的逻辑起点,沂蒙精神形成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新时期沂蒙精神传承弘扬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一、党群同心:沂蒙精神的逻辑起点
沂蒙精神的内涵表述,阐释了党群同心是沂蒙精神形成的逻辑起点。同心是指相同的心愿、意志。党群同心聚焦在党的初心和使命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先有党心向群众,才有群众心向党。沂蒙根据地的党政军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因为党不代表一党一派的利益,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为人民”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革命时期,在经济上,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政治上,注重于发展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文化上,着眼于启智识字,通过开办冬学、庄户学、识字班等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党和军队第一个站出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正是因为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勇于捍卫并不断增进群众利益,党和军队才赢得了民心,才有了沂蒙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信仰,有了“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光辉事迹的感天动地,有了沂蒙人民用小车推出历史的伟大壮举。
二、党群军民:沂蒙精神的主体
沂蒙精神的内涵表述,对沂蒙精神产生的主体作出了更科学更饱满也更立体的论断,深刻阐释了主体的多样性多维性互动性。
从形成主体多样性看,沂蒙精神是党群军民在沂蒙根据地的共同创造,这种创造是在党和党领导的军队一心一意为民族解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行为的感染下推动形成的。
从沂蒙精神的形成主体多维性看,第一个维度是党和党领导的军队,没有党的领导和引导,没有党领导的军队,没有根据地建设的稳定局面,就难以形成沂蒙精神。第二个维度是沂蒙根据地的人民,没有沂蒙人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回应,没有沂蒙人民在根据地建设和革命过程中的实践参与,沂蒙精神也不会具有如此鲜明的人民性特色。
从沂蒙精神的形成主体互动性看,党群军民的互动在开展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中形成。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并不是天生就有革命的自觉性,沂蒙人民对革命从自发到自觉,关键在于党开展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各级党政军组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广泛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二者良性互动,形成了强大合力,全面调动各种力量投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有力支援了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没有党在沂蒙根据地开展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没有广泛的社会动员,就不会形成沂蒙精神。
三、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军民的关系
沂蒙精神的内涵表述,阐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在艰苦卓绝的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党真心真意爱民,把群众当自己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看待,不拿群众东西,不让马啃树皮,把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党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舍生忘死,在朱村战斗、渊子崖战斗等战斗中,人民军队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群众,前仆后继。沂蒙人民紧跟党和人民军队的步伐,倾其所有,全力支前,破家支前。在前线,党领导的军队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沂蒙人民抬着担架运送伤员,推着独轮小车运送粮草保障供给;在后方,沂蒙人民省吃俭用,口挪肚省,为战争准备较为充足的物资,保护革命军人和烈士的后代,乳汁救伤员。根据地党政军民“一同打鬼子,一同烧炮楼,一同闹减租,一同护秋收,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在斗争和生产过程中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共同铸就了沂蒙精神,也使沂蒙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凸显自己的特质。
在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就要树立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挥党的群众路线优势,同一切脱离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作斗争,同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沂蒙精神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文章来源:临沂文明网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