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沂蒙精神打造红色廉洁文化高地

沂蒙精神作为党领导沂蒙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对于新时代创新性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传承沂蒙精神的倡廉机制,推进廉洁文化制度建设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确保廉洁公正用权和建设廉洁政治的必由之路。在沂蒙根据地革命斗争实践中,党始终高度重视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实现了制度反腐与廉洁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一是建立行为规范制度,促进干部清正廉洁做表率。1940年11月,通过《关于招待费及菜金马干费的决定》,严格规范工作人员廉洁标准。1947年底,颁布八项禁令,严格规范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节约标准。二是建立财物管理制度,避免贪污浪费、徇私舞弊。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提到,“各级政府实行预决算制度、金库制度、审计制度、财政公开,提倡开源节流,严惩贪污,反对浪费。”1946年始,先后颁布执行《山东省暂行收支规程(草案)》《山东省暂行审计规程(草案)》等多项条例,完善财政管理制度。三是建立监督制度,提高震慑力度。1940年11月,施行《县政府组织条例》,要求设立司法处和视导处,加强检举督促。四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正面导向。1940年12月,制定《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规定贪污500元以上者处死刑或5年以上有期徒刑。1941年1月,制定《山东省行政人员奖惩暂行条例》。1943年8月,通过《山东省惩治贪污公粮暂行条例》。一系列制度建设,为廉洁文化建设长效化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


  二、挖掘沂蒙精神廉洁内涵,强化廉洁文化社会认同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拓展廉洁文化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对廉洁文化的普遍认同。一是依托沂蒙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廉洁从政。1944年1月9日,《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公布,包括“不拿群众东西,不让马啃树皮,把老百姓利益当作自己利益……”等。1947年10月,山东解放区开展以“三查三整”(即精简编制、供给标准、清理资产)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到该年底,吃公粮人员由41万缩减到24.5万。这些要求既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又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廉洁本色。二是依托沂蒙精神加强全社会廉洁价值观教育,形成对廉洁文化的社会认同。为实现节约,沂蒙根据地掀起热烈的节约运动,莒南县节约各项物资折合大洋108万余元;为自力更生,沂蒙根据地组织机关和部队指战员开展大生产运动,建立兵工厂、被服厂、后方织袜厂等。这些优良传统更容易感化大众,将其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中,能够潜移默化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廉洁生活品质和廉洁修养水平,形成社会对廉洁文化的普遍共识。


  三、拓宽沂蒙精神传播渠道,完善廉洁文化载体建设


  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共产党人构建了立体多样的廉洁文化传播载体,对于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一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使廉洁文化入脑入心。党在沂蒙革命根据地通过上党课、听报告、学精神等活动,推动廉洁文化生根落地。当前要将廉洁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相融合,利用“三会一课”和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场所,因地制宜开展廉洁文化建设。二是依托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廉洁文化社会氛围。党在沂蒙革命根据地通过开展民校、夜校、冬学、识字班等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深化对廉洁文化的认识。当前,要在各高校和中小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学,利用国民教育的基础性、普遍性特点,不断拓展廉洁文化教育受众群体,夯实廉洁文化建设基础。三是整合资源,创新宣传方式。沂蒙革命根据地通过创办刊物、普及戏剧和新秧歌、创作文学艺术作品等加强廉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成立了抗大第一分校文工团等210多个各类剧团剧社,组织演出多个廉洁文化剧目,《战士画刊》《大众日报》等刊发大量文学艺术作品,批判揭露腐败浪费现象。新时代,我们更要把握全媒体时代特点,不断搭建平台、创新载体,丰富廉洁文化优质产品供给,让廉政文化由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观、可触、可感,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文章来源:临沂文明网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