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丨推进“党群同心”新实践


  蒙山苍翠,沂河肃然。初冬暖阳下,沂蒙革命纪念馆沉静庄重。展馆内,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们带着诚挚与敬仰到来,追溯红色印迹,接受心灵洗礼。


  “我还不完全理解沂蒙精神的意义,但已经感受到沂蒙精神的力量。”一名中学生在游客留言簿里这样写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沂考察,参观了沂蒙精神展。“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殷殷嘱托,在蒙山沂水间回荡。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路线、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已经成为人们与沂蒙革命纪念馆的悄然“约定”。今年以来,有近80万人次“如约而至”,将沂蒙精神在心底记忆、铭刻、点亮。


  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千万临沂干部党员群众正“党群同心”,在践行沂蒙精神中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深发掘立根固本


  红色基因首先是政治基因,沂蒙精神蕴含着忠诚看齐的价值追求。


  “鱼靠水来箭靠弓,抗日要靠毛泽东。船靠舵来屋靠梁,百姓要靠共产党。”这首在当年沂蒙根据地流传的民谣,唱出了沂蒙人听党话、跟党走的朴实政治抉择。


  2018年,弘扬沂蒙精神入选山东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事件;2021年,沂蒙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2年,中央确定沂蒙精神基本内涵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对沂蒙精神进行研究、阐发和深化,成为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必经之途”和“应有之义”。


  今年11月7日,沂蒙精神论坛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举行,100多篇探讨沂蒙精神的论文集结成册。


  近年来,临沂推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与沂蒙精神》等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先后承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弘扬传承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山东社科论坛——红色基因传承学术研讨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理论研讨会等,形成理论研究成果530余篇;累计立项“沂蒙精神研究”省社科课题20余项、市社科课题320余项。


  “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建设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特质和内在机理。”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原一级巡视员韩延明认为,“党群同心”作为沂蒙精神的核心和基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亲民、爱民、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人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忠诚担当,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渗透和交融。


  “党心为民、民心向党”的互通共融,是沂蒙精神的本源和根脉。


  “共产党来到沂蒙山,打鬼子、减租减息、解放妇女……给老百姓办了那么多事。所以,咱沂蒙人都爱党拥军,我奶奶把革命先辈的后代当成自己的孩子照看……”10月份,70岁的于爱梅先后到蒙阴红色教育培训中心、马牧池研学基地、红嫂纪念馆等地授课10余场,2000多人聆听讲述。


  “在研学基地,那些来自聊城的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都掉泪了。看着他们年轻的面孔,我更觉得应该多讲红色故事,让沂蒙精神入脑入心,让孩子们珍惜当下幸福生活。”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已经将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当作了“事业”。


  高扬旗帜,深筑根基。临沂为中小学生免费发放《沂蒙精神教育读本》190万余册,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弘扬沂蒙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同时,充分发挥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教育载体作用,做好红色培训内拓外联,培训学员41万余人。


践初心双向奔赴 

 

  “小区供暖怎么还不热,啥时暖起来?”“沿街民房临时用电存隐患,能解决吗?”“物业管理问题多,我们有意见”……在临沂,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12345·临沂首发”App反映诉求。


  “在这上面反映问题能很快解决,效率特别高。”河东区郑旺镇居民老李刚反映完路面损坏问题,第二天就看到维修人员上路了,见证了“12345·临沂首发”的快捷与“管用”。


  以党心换民心,扎扎实实地办实事、做好事,这是沂蒙精神形成的逻辑原点。弘扬践行沂蒙精神,就要始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以百姓心为心,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2022年4月,临沂以“党群同心”为统领,以12345热线改革为切入点,开发建设了“12345·临沂首发”客户端,打造了集“为民办事、宣传教育、问计问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出“政府+融媒”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通过这一平台,临沂用好舆论之力,倒逼党员干部敢于担事、主动办事、把事办好。平台上线一年半,累计受理企业群众诉求809万件,诉求“一次办好率”由70%提升至79.4%,“问题解决率”由88.3%提升至93.1%,“群众满意率”由89.8%提升至93.8%。


  “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双休日,市民在市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了!”今年“五一”假期前,临沂市民收到了这个惊喜“大礼包”。为了满足市民对高效、便捷公交出行的愿望,临沂先后实施分时段免费乘车,国家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免费乘车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让市民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享受公交乘车服务,引发众多市民网友点赞。仅“五一”当天,临沂公交运送乘客28.8万人次,单日客流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达100%。


  “小区周边缺少绿地、公园,也没有休闲场所……”面对众多居民的期盼,临沂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小游园”建设,在细微之处刷新城市“颜值”。2022年,市里规划建设口袋公园143处,实际建成170处。


  “今年,我们计划建设口袋公园240处,现在已经完成大半。”市城管局园林中心工程科工作人员张鹏介绍,到2026年,临沂将在中心城区建设公园510个,让生态园林城市成为临沂的新名片。此外,这些口袋公园与体育健身、地下停车场、公厕等便民服务有机融合,让临沂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新时代践行沂蒙精神,核心是服务群众,关键在改变干部。


  临沂多方面发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工作重心下沉,关注社会热点,聚焦民生问题,全面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彰显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市选派365名“红领书记”进企业、进社区,推行“沂蒙红色帮办代办”政务服务;累计选派第一书记1.4万名,优化提升“结亲连心”和驻村帮扶工作……


  铸品牌传播传承


  “针儿密(呀)线儿长,一针一线纳鞋底……”“支援前线打胜仗,全国人民都解放……”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一首首悠扬的小曲儿飞出古院落,吸引了一群群游客前来观赏。


  这里正是红色情景剧《妇救会》等小戏小剧的演出现场。沂南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创新表达方式,推出《沂蒙四季·红嫂》和《民兵连》《妇救会》《永远跟党走》等多部红色情景剧。


  这些剧目不仅鲜活生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红色故事,让沂蒙精神也更加深入人心。自2021年至今,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情景小剧已演出3000多场次,拉动增加游客量近30万人次。


  在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史馆,已经退休的村党支部书记梁兆利成了这里的讲解员,向游人们热情宣传后峪子村践行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奋斗的故事。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如今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5万余元,村民们都住上了小康楼,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子能发展好,是因为这些年,一直是干部党员带头领着群众干,党群一心向前奔。希望大家都能把沂蒙精神学习好、实践好。”梁兆利说。


  一手抓“引进来”教育,一手抓“走出去”宣讲。临沂依托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的沂蒙精神展馆,广泛开展主题红色教育、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浙江嘉兴举办的沂蒙精神图片展,接待参观团体1700多批次、12万人次。


  2023年7月27日,“弘扬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沂蒙精神万里行”活动启动。


  向西、向南,于爱梅不顾年老体弱,和女儿高洁等人,穿过秦岭、巴颜喀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跨过雅鲁藏布江,2天奔波、行程3300余公里,来到武警西藏总队林芝支队,将沂蒙精神和红色故事带到这里。


  向东、向北,被广大官兵誉为“最美兵妈妈”的朱呈镕,今年已先后到海军山东舰、临沂舰,“天池第一哨”维东哨所等地慰问人民子弟兵,提升广大官兵对沂蒙精神的认可度。


  沂蒙精神进军营、进校园。“沂蒙精神沂蒙兵”万里行活动跨山越海,“沂蒙精神百校行”工程培育莘莘学子。其中,“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宣讲团结合思政课、主题党课等形式,在300多所高校宣讲600余场、受众10万人,沂蒙精神的红色情怀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放大,影响不断加强。


  近年来,全市各领域各行业评选“六个一百”“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系列等先进典型,推动了沂蒙精神在全社会薪火相传。2022年,我市评选“践行沂蒙精神好干部”150名、“践行沂蒙精神好少年”100名;今年,“百名沂蒙好例选树”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


|文章来源:临沂文明网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