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沂蒙精神,担时代使命


1938年7月4日,毛泽东同意了时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创建“沂蒙山区根据地”的电报,沂蒙山区根据地由此产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形成和发展传承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先进群体意识,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革命时期:巍巍青山埋忠骨,滔滔沂水洒碧血。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是沂蒙人民在革命时期的真实写照。1940年,临沂莒南县农民刘永良把长子刘福林送到了抗日战场,成为一名出色的八路军战士;1942年,抗日战争到了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他又将年仅17岁的次子刘孟林送到了区中队,参加地方抗日武装;1946年,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人民解放军急需补充兵源,他的小儿子刘洪林也走上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战争是残酷而无情的:1947年春,刘永良的长子在对敌作战中不幸牺牲;1948年夏,他的次子刘孟林血洒疆场;1950年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的小儿子刘洪林壮烈牺牲。“一门三英烈”,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段来自现代京剧《红嫂》的唱词在上世纪70年代一度风靡全国。沂蒙红嫂,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


建设时期:一点英雄气,四顾浩无边。


新中国成立之初,沂蒙山区山高土质差,河水经常泛滥。“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盖子旱龙岗,锄地丁当响,种地不打粮。”这是厉家寨流传着的一条谚语。


1951年,厉月坤任厉家寨乡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着厉家寨人改造家园。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发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坚战,凿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70多个大汪和300多条大沟,凿通了三道大岭,迫使13条山河改了道,把1180块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标准梯田。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值得一阅。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引发了全国性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大生产运动,引领了当时农业发展的模式。


改革开放时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富民惠民政策的指导下,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以开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临沂地区发展的新突破。沂蒙人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抓住扶贫开发的机遇,把自力更生、苦干实干与扶贫支持紧密结合起来,打响了扶贫攻坚的战役。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到1995年底,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这其中有全国熟知的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九间棚村。


九间棚座落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海拔640多米的龙顶山上,曾是出了名的穷山村,全村仅70户居民,236口人,人均收入1983年还不足180元。村子四面悬崖,山高涧陡,自然环境恶劣,在悬崖上居住的70户居民更是家徒四壁,缺水、无电、无路,过的几乎还是远古时代原始部落的山野生活。


1984年,以刘加坤为支书的党支部开始了架电、修路、整地、栽树的五年规划。架电自筹资金1.5万元,每根1800多斤重的水泥电线杆硬是被九间棚人用20 天时间一根根抬到山上;筑路平常用5年的时间,九间棚人只用5个月就干完了;在治水上,实现高山水利化;有水后,九间棚人治理了2100亩山滩,整治450亩耕地,栽植水土保持林8万亩,人均果树120余棵。


进入1990年代,九间棚人抓住机遇二次创业,到县城开拓发展空间,建立了自己的工业项目,从此,九间棚人才开始慢慢走出大山,在县城等地办厂兴业,开始了在市场经济大海中破浪远航。


到199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00万元,实现利税240万元。如今,这里已是森林茂盛、桃红梨白、花果满山,成为著名的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


学习九间棚精神,用务实的理念凝聚人心,用奋进的目标激励人心,用发展的成就鼓舞人心,用良好的氛围感染人心,进而形成人人讲科学发展,人人谋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新时期: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时代楷模赵志全改革带领“鲁南制药”27年,从青丝到白发,他的改革豪情丝毫未减。从承包制的探索、三项制度改革、股份制的确立到如今总资产100亿元、净资产60亿元的大型综合性制药集团,他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兢兢业业工作,朴实节俭生活,身患绝症的最后,也隐瞒这所有人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一份公司人事任命书,一份提高职工待遇的计划书,一份科研项目的审批书,一封留给妻女的遗书,一张写着《忘忧草》等五首歌曲名字的便条……便是他对世间最后的牵挂。


从民族苦难中、从战火纷飞中、从顽强奋斗中走来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是一种永不歇息的历史传承。沂蒙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昭示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必须植根于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新时期,沂蒙精神仍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越来越耀眼夺目的伟大光辉,令无数后人敬仰。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新青年,要深刻把握时代变幻下的沂蒙精神,做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