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银杏树枝繁叶茂,象征大寨-厉家寨人民之间的友谊代代相传。
厉家寨中心广场上矗立着的毛主席纪念碑。
沿着一条刚修的柏油马路,穿越浓密的田间树林,一座三面环山的乡村渐渐进入视线。从济南出发近7个小时后,黄昏时分,记者终于到达了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镇厉家寨村。
一踏入厉家寨,首先看到了中心广场上矗立着的毛主席纪念碑。碑身高约18米,基座宽约10米,正面是毛泽东的巨幅画像,背面则是那句彪炳史册的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一把镢头一张锨山旮旯里抠出地
“纪念碑背面的字是1957年毛泽东为厉家寨人民与穷山恶水相斗、与恶劣自然环境相斗所题。”来自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宣传办公室的徐贞红介绍说。
5月26日,在厉家寨村办公楼的二楼,记者见到了当年的公社主任厉月举的儿子厉永传。这位见证了厉家寨70年变迁的老人,虽已鬓角染霜,依然精神饱满。老人清楚地记得,1957年初春,父亲去北京参加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当时他16岁,正上初二。
就是在1957年的10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值得一阅。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同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大山农业社作出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开山劈岭填沟挖渠改造自然》文章,如此描述这个“英雄的合作社”:农民们用五个多月时间,夷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21个大坑、300多道水沟,并使5条小河改了河道,从而把1000多块零星土地整理成118块大片耕地,扩大耕地面积192亩。
1958年,厉月举参加国庆观礼,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接着,大山农业社的事迹被拍成电影,一时间,中原西域、南国北疆都掀起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热潮,厉家寨名扬全国。
“我父亲当时任大山农业社主任,他和社员们一起,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硬是让山坡和沟壑变成了良田。”厉永传老人介绍说,那时候,厉家寨位于三山五岭两河之间,全村6500多亩可耕地被山岭、河沟分割得“瓢一块、碗一块”,往往十几块地才能凑成一亩。
5月27日上午,记者站在厉家寨村成片的梯田上,看着经过深翻地、修地堰、修排水系统后的“三合一”梯田排列有序,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石砾遍地、沟壑纵横。
厉家寨曾是大寨的“老师”
在村办公楼下面,就是厉家寨展览馆。当年,毛主席的批示让厉家寨成了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为学典型、找差距,自1957年至1965年,全国20多个省市50多万人来参观学习。如今的展览馆里展出了一些当年的农具和早期的照片。其中一幅照片上,大寨村党委书记陈永贵正在扶犁耕地。1958年12月9日,大寨村当家人陈永贵带领郭凤莲等57名山西考察团成员来厉家寨访问。“厉家寨治山治水整地是我的老师。”1964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陈永贵曾谦逊地表示。
展览馆门前两株近10米高的银杏树下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2009年4月18日,郭凤莲重访厉家寨村,双方领导共同栽下两棵银杏树,象征大寨-厉家寨人民之间的友谊代代相传,天长地久。
时隔47年后,厉家寨与山西大寨相比,慢慢落后了。“厉家寨之所以没能像大寨一样,保持很好的发展,就是没有能够"与时俱进",根本原因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沂表示。
5月26日傍晚,村里的厉月才和厉月慎两位老人站在毛主席纪念碑前,凝视着画像,久久不肯离去。那些老故事,都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葡萄山东北角的“大薄岚”,怎么从“干带钱粮没人要”的荒地,变成了“三合一”梯田,后来每亩收到230斤花生米;老一代人如何劳动,才摆脱了“黍秫糊糊照人影”的日子,过上了“夏有单,冬有棉,玉米煎饼香又甜”的生活。
“村里的老人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着深深的眷恋。”刘沂介绍,不仅老人很少想着去改变,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也相对落后保守,导致改革开放后,厉家寨在发展方式、改革速度和质量上,与先进地区拉开了差距。
敢为人先,争取再创“好例”
5月26日傍晚,村里的厉月慎老人从毛主席纪念碑的东边走过来,手里捧着一捧樱桃,看着记者眼生,也不问身份,亲切地塞了一把樱桃过来,“这是自家种的"好例"樱桃,尝尝鲜。”
或许是上天的一种补偿,三面环山的厉家寨,基底是胶南群系花岗岩,富含有机质和钾离子、钠离子、铁、镁、钙、磷、锌等十多种矿物质,常年受山泉滋润,没有工业的污染,很适合大樱桃生长。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商标、宣传不够,让这里的大樱桃多年来一直卖不上好价钱。
5月27日,在山上的樱桃园里,不同品种的樱桃挂满树梢,一些游客正在采摘。樱桃园前,搭起了一排小棚子,十几个村民正在卖刚采摘的鲜樱桃。
"好例”牌商标是2003年注册的。“刘沂介绍说,如今的厉家寨,已隶属于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镇,坪上镇被称为“樱桃之乡”,栽培樱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个大、均匀、色艳、味美、早熟而闻名。以后镇上将进一步完善产、销组织,做好市场文章,同时结合旅游业发展,通过举办樱桃节等形式,擦亮“好例”这块金字招牌。
人走出去才能长见识,新思想引进来才能转观念。厉永传说,当年,为了抵御水旱灾害、保护农田和家园,厉家寨人修水库、整梯田、绿化荒山,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防洪、蓄水、保土的办法,使3600亩旱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良田。如今,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该继续发扬。
“厉家寨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几代人,现在仍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刘沂表示,现在已经规划启动了厉家寨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观光,争取把厉家寨打造成全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再创一个“好例”。
丨文章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