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沂蒙精神:红色传承激扬奋进力量

图片


在临沂客户端讯 初夏时节,绿荫遍野,风暖昼长。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调研。他要求,“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对“弘扬沂蒙精神”提出了殷切嘱托和要求。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老区牵挂于心、关怀厚爱,增强了千万沂蒙人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激发了千万沂蒙人民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临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指示,推进“党群同心”新实践,保护红色遗址,挖掘红色文化,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弘扬践行:高举沂蒙精神大旗


“沂蒙精神‘是什么’、对照沂蒙精神‘差在哪’、践行沂蒙精神‘怎么干’”……去年以来,党委(党组)书记讲沂蒙精神专题党课活动在全市开展,1000多名书记走上讲台开堂授课。


沂蒙精神是临沂最突出的政治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沂蒙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凝练和完善。对沂蒙精神内涵进行新的探索、研究、阐发和深化,成为弘扬沂蒙精神的“必经之途”。


2022年9月,山东社科论坛2022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等相继举办;2023年11月7日,沂蒙精神论坛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举行,100多篇探讨沂蒙精神的论文集结成册……


近年来,临沂市先后承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弘扬传承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等,形成理论研究成果530余篇;累计立项“沂蒙精神研究”省社科课题20余项、市社科课题324项。


如何弘扬沂蒙精神?临沂市委回答:最好的弘扬是践行。全市上下共同弘扬沂蒙精神,推进“党群同心”新实践,老区人民向着“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大步迈进,沂蒙精神真正转化为临沂现代化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


图片


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这个曾经并不起眼的小山村,在90后“兵支书”王成成的带领下,成了远近知名的红色乡村旅游样板村。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以及发展旅游产品,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村集体年收入由6万元增长到30万元。


“我们引入了专业旅游公司进行运营,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今年五一假期,村里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王成成说,下步如何发展,村里已经有了规划。


“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沿着保护、运用好红色资源的道路,将红色研学活动与乡村旅游等‘串联’起来,开发更多的文旅项目,将现在的‘流量’变成‘留量’,切实增加村民收入。”王成成介绍。


挖掘保护:红色资源焕发生机


“针儿密(呀)线儿长,一针一线纳成行,做好军鞋送前方,妇救会的姐妹们支前忙……”5月3日,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院落里,沂蒙山的大娘、姐妹们坐在一起纳鞋底、摊煎饼,唱着悠扬的小曲儿……院子四周,是看得入神的游客们。


这里正是沉浸式红色小戏小剧《妇救会》的演出现场。今年五一假期,沉浸式小戏小剧每天演出10余场,来自省内及江苏、河北等地的上万名游客观看了演出。


图片


沂南县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沂南县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创新表达方式,推出《沂蒙四季·红嫂》和《民兵连》《妇救会》《跟着共产党走》等多部沉浸式红色小戏小剧作品,成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同时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了群众增收渠道。自2021年至今,红嫂家乡旅游区沉浸式小院演出总计3000余场。


去年4月,《跟着共产党走》《老兵》等50多部代表临沂市小戏小剧最高水平的优秀作品,在临沂人民广场轮番上演,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超过百万人次。


“临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山东省率先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作展演工程’,推出了一大批承载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优秀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临沂市小戏小剧创演室主任、市文化馆副馆长陈涛认为,继续挖掘、保护好红色资源,弘扬传承沂蒙精神,将是小戏小剧未来创作的重心所在。


如何更好更深入地挖掘红色资源,并将之更好地展现?“首先,我们的创作态度要改变,要更加真诚,深入到基层中去,从群众的心中口中挖掘更多红色故事。其次,要调整创作理念,创新表现手法,改变传统思维,让小戏小剧故事更加短小、节奏更加紧凑、唱词更加简洁,吸引更多观众。”陈涛介绍,小戏小剧创演室计划从基层指导并挑选作品、演员,把更多好的小戏小剧“送下乡”。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色资源,临沂市申报了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组织编制《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遴选确定了45个重点红色文化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18个,完成投资45.6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420余处红色遗址景点已统一红色标识,分类提升打造,挂牌“沂蒙精神教育馆”32个、“沂蒙精神教育基地”64处。目前,全市拥有红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间接就业人员10万余人,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传承发扬:红色基因涵育新风


“新时代,孩子们更不要忘记历史,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将沂蒙精神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今年2月,沂南县换于红军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于爱梅主讲了一堂以“弘扬沂蒙精神砥砺强国之志”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课;4月,临沂杏园小学部分师生参加“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教育研学活动,于爱梅给大家介绍了沂蒙精神的发展形成及红嫂们的支前故事;5月26日,她又带着80块沂蒙精神展板到北京宣讲。


图片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临沂调研时接见了我们。”从那时起,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就将弘扬传承沂蒙精神当作自己的“事业”。


“现在,听到总书记对于弘扬沂蒙精神的要求,我的劲头更足了。”71岁的于爱梅说,近两年来,她参与了1200多场沂蒙精神的宣讲活动。“今年,我将参与更多的沂蒙精神宣讲活动,让沂蒙精神的红色情怀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放大,影响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全市沂蒙精神宣讲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依托全市58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35处党性教育基地教育,累计承接国家部委、省内外各类班次7000多个,培训学员41万余人;广泛开展“七讲七进”活动,其中组织沂蒙精神宣讲13.5万场次,受众2400余万人。


近年来,全市各领域各行业先后评选“弘扬沂蒙精神好党员”“弘扬沂蒙精神好少年”等六个一百先进典型600名、“践行沂蒙精神好干部”150名和优秀沂蒙精神践行者100名,推动了沂蒙精神在全社会薪火相传。


推动沂蒙精神进军营、进校园。从“沂蒙精神沂蒙兵”万里行活动跨山越海,到“沂蒙精神百校行”活动培育莘莘学子,于爱梅、“最美兵妈妈”朱呈镕等参与其中,最远到达武警西藏总队林芝支队、“天池第一哨”维东哨所等地,慰问人民子弟兵。其中,“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宣讲团结合思政课、主题党课等形式,赴全国70多个城市、300多所高校宣讲400多场,线下线上听众累计达10万余人。


|文章来源:临沂日报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