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临沂丨弘扬沂蒙精神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沂蒙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沂蒙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近年来,临沂大抓工业,发展现代物流,努力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发展成效显著。同时,2024年的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困难和挑战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大而不强、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等等,克服这些突出问题,需要深入学习贯彻《决定》部署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临沂来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一个相匹配的强大精神内核——沂蒙精神作为动力支撑,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深化宣传教育,增强沂蒙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应充分发挥沂蒙精神在统一思想、引领人民跟党走中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深化宣传教育,既要保护好、挖掘好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又要培育好、宣传好新时代典型代表、先锋榜样;同时,加大红色文化作品创造力度,力争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不断扩大沂蒙精神的影响力;要用好党性教育基地,丰富基地宣传教育模式,探索创新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式教学等新方式,推动宣传教育大众化、通俗化,不断增强沂蒙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在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改革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深化理论研究,深度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沂蒙精神的特质之一是与时俱进,要依据实践发展,深化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沂蒙精神的理论层次,深度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要坚持“既有高原、更有高峰”的研究目标,从“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的定位出发,全面客观审视沂蒙精神对改革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尊重历史、着眼现实,与时俱进、加强研究。要打破地域限制和视野局限,跳出沂蒙看沂蒙精神,跳出山东看沂蒙精神,既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以更宏大视野、更开阔视角深化沂蒙精神理论研究。要积极推进沂蒙精神研究的多学科贯通和学术化转型,建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实现沂蒙精神理论研究既“铺天盖地”更“顶天立地”。沂蒙精神既是山东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党员干部的、更是社会大众的,要坚持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论研究走深走实,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深厚的理论支撑。


  深化实践探索,使沂蒙精神成为汇聚改革力量的重要路径。沂蒙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有融入实践才能获得鲜活生命力,只有在推动发展、惠及群众中才能得到更好传承。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沂蒙精神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完美典范,开辟了汇聚改革力量的新路径。要把沂蒙精神与党的宗旨紧密结合,着眼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思群众所思、多急群众所急,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补齐民生短板,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在谋划改革思路、落实发展任务中多听取群众意见,最大限度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契机,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为经济腾飞插上科技“翅膀”,为凝聚群众打下坚实物质基础。要聚焦教育、医疗、就业等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集中力量办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用民生实效赢得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与支持。


  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将沂蒙精神更好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只有把沂蒙精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形成长效化的体制机制,才能更加稳定地发挥其能动作用。要把沂蒙精神作为特色融入本地教育机制,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不断扩大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平台载体,引导群众深刻体会沂蒙精神的内涵特质,自觉用沂蒙精神指导学习实践。要建立健全舆论宣传机制,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研究,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体现沂蒙精神生命力的具体形象展现出来,使沂蒙精神更加具象化。要健全沂蒙精神运行保障机制,推动健全组织领导、运行保障、检查考评、约束监督等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完整工作体系,推动沂蒙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沂蒙力量”。

|文章来源:琅琊新闻网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