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特质内涵、战略定位和时代价值,系统化推进沂蒙精神研究阐发、宣传普及和传承弘扬,进一步扩大沂蒙精神社会影响力,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专栏,陆续展示沂蒙精神研究成果。
忠诚无畏、无私奉献: 沂蒙精神蕴含的鲜明文化品格 朱保锋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文化的内核,伟大的精神必定深蕴着宝贵的文化品格。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从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高度,强调山东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蕴含着忠诚无畏、无私奉献的文化品格。这一鲜明的文化品格,既是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坚实基础,又是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支撑。 忠诚无畏的文化品格 沂蒙精神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自形成之日起就深蕴着忠诚无畏的文化品格。从历史维度审视,沂蒙精神蕴含的忠诚无畏文化品格根植于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经受的血与火考验。据统计,从1938年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沂蒙地区共发生过4000余次不同规模的战斗。在与中国共产党人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沂蒙人民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敢于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势力、观念作最坚决的斗争。有了这种切身感受和深刻认识,沂蒙人民建立起了对党的深厚感情,思想上坚定信赖党,行动上坚决跟随党。 从社会因素观察,沂蒙精神蕴含的忠诚无畏文化品格来源于沂蒙人民与苦难生活相抗争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诚团结、众志成城。除了战争所带来的侵害,长期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是令沂蒙人民深陷苦难的重要原因。历史资料显示,抗战前的沂蒙农村,占总人口3.5%的地主占有45.8%的耕地,而占总人口70.5%的贫雇农仅占有18.4%的土地。地主通过出租土地、放高利贷等形式残酷剥削贫苦农民,致使大部分农民缺衣少食,艰难度日。在这种极端困苦的社会环境中,党成为沂蒙人民的“主心骨”。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有力地组织起来,以群体的力量展现出不屈抗争的坚定决心,凝聚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从文化角度来看,沂蒙精神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蕴含着忠诚无畏的文化品格。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文化中的“忠”“义”思想在沂蒙地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奇妙结合。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类谋解放的崇高目标,为沂蒙地区的文化传统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和内涵。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升华了沂蒙人民的精神境界,使其忠诚无畏的特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迸发出强大而耀眼的光芒,并且深蕴于伟大的沂蒙精神之中,为革命事业的成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坚不可摧的信念支撑和舍生忘死的磅礴力量。 无私奉献的文化品格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文化品格的另一体现。这一文化品格存在于诸多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社会层面,沂蒙人民始终秉持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出现矛盾时,毫不犹豫地舍弃个人之私,以成全集体之公。例如,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自愿节衣缩食,毁家纾难,踊跃支前,为保障军队补给和战斗力贡献了全部力量。对此,粟裕曾在回忆录中满含深情地写道:“临沂地区的人民,宁肯自己吃糠、吃地瓜叶,甚至以树叶、野菜充饥,也要把用小麦、玉米、小米、高粱做的煎饼送给部队;宿营时,有的群众把刚结婚的新房也腾给我们住,妇救会、‘识字班’的妇女到各班去问寒问暖,抢着缝洗衣服、鞋袜;许多老大娘把自己赖以换取油盐的鸡蛋拿出来,甚至杀了老母鸡,送给部队的伤病员。”在家庭层面,沂蒙地区众多家庭送子参军、送夫支前,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据统计,当时沂蒙根据地总人口有420万人,拥军支前人数达120多万人,参军参战21万多人。“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含泪送他上战场”,是沂蒙人民无私奉献、全力支前的真实写照,是对沂蒙精神的生动诠释。在个人行为层面,以“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为主要代表的众多先进模范群体,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成为践行沂蒙精神的光辉典范。这些先进模范,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将个体力量有机融汇于集体事业之中,为后世树立起了高耸入云的精神灯塔。 正是具备了忠诚无畏、无私奉献的文化品格,党、军队与人民群众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这一文化品格生动诠释和彰显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沂蒙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为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
价值引领、规范约束、政治教化: 沂蒙精神与塑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杨健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革命文化的重要一支,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塑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价值引领、规范约束、政治教化等功能。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重要指示,“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全党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抵御腐朽政治文化侵袭、养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环境。 一、沂蒙精神的价值引领功能有助于培养正确政治价值观 沂蒙精神根植于齐鲁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同时,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传承的。沂蒙精神生动诠释了人民群众爱国主义的价值追求,生动诠释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其蕴含的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等精神品质是塑造正确政治价值观的精神基因和重要基础。在当代,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涵养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沂蒙精神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践行沂蒙精神,有利于党员干部筑牢宗旨意识,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使党的初心使命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二是有利于强化革命意识和斗争精神。不怕牺牲、勇于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构成因子。革命年代,斗争意味着流血牺牲;建设年代,斗争意味着奋斗和付出。践行和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革命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坚守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和化解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三是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沂蒙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追求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党的理想信念的生动呈现。因此,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价值指向,弘扬沂蒙精神对于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沂蒙精神的规范约束功能有助于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也让道德、文化等领域迎来一些挑战,同时也使得党内政治文化面临市场交换原则的侵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如何抵制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文化侵入党内,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沂蒙精神对于人们塑造道德坐标,捍卫传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沂蒙精神的德性维度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抵制不良风气,维护良好的党风政风具有积极作用。沂蒙精神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优良作风,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规范性作用。弘扬沂蒙精神,能够以党的优良传统遏制不良作风,以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以革命文化抵御腐朽文化,有助于造就健康的党内关系、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沂蒙精神的政治教化功能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沂蒙精神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使党的政治理想、政治主张、政治伦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沂蒙精神的精神内涵不断拓展,其教化育人功能也愈发显现。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手段,让沂蒙精神全面融入育人体系,从而激发其内在活力,充分发挥其政治教化功能,在塑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要推进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教育。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匹配的实施方案,让沂蒙精神浸润校园,为塑造良好政治文化奠定基础。二是要推动沂蒙精神融入家庭教育。让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奋斗精神、担当精神教育融入日常家庭生活,使之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滋养。三是要让沂蒙精神全方位融入社会教育体系。将其与干部培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各类教育活动融会贯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讲师】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沂蒙精神的独特价值 寇美琪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是齐鲁儿女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其传承和弘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强大的生命力。 一、伟大建党精神形塑着沂蒙精神的基因密码 沂蒙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齐鲁大地的具体呈现,传承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密码。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鲜明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基石,为伟大精神注入真理力量。沂蒙地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较早传播的地区之一,1921年9月,王尽美领导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迅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早期传播深刻影响了沂蒙地区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坚定了沂蒙人民真心实意听党话、跟党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政治基底。不管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山东党组织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积极发展党员,利用各种途径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制定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实行民主选举,沂蒙人民在政治上获得的翻身解放,使人民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先进政党。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血性胆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敢于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面貌。革命时期,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烈士血洒疆场,其中折射出的军民同心、英勇战斗的精神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力量之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对党忠诚的本质要求就是不负人民。在沂蒙地区,八路军将士进村后,不仅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照顾老百姓,在危急时刻更是切实保护好群众的利益,深刻诠释了沂蒙精神是党性和人民性的深度契合、有机统一。 二、沂蒙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发展的鲜明特征 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是党在伟大斗争中淬炼的政治品格和根本宗旨的集中诠释。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沂蒙山区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心声,与群众休戚与共;人民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军拥政,参军参战,全力全程支援前线,正是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深刻诠释。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力量,每一种精神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地区革命实践的真实体现。 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沂蒙精神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其他伟大精神一样,在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历史中诞生,具有历史性。同时,沂蒙精神诞生在沂蒙地区,其实践意义对山东乃至全国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 三、沂蒙精神的传承弘扬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系统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从沂蒙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以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征程。沂蒙精神在齐鲁文化沃土上形成,在中华文明滋养中发展,具有强大的精神动能,其中蕴含的革命价值目标、价值导向、价值追求,对全体党员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新时代新征程,赓续弘扬沂蒙精神要从沂蒙革命历史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握历史主动,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 从沂蒙精神中汲取发展力量,以“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要深入挖掘沂蒙精神蕴含的创新创造因子,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激发群众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经济发展中的活力,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讲师,本文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青年人才专项课题(23YT016)阶段性成果】
从沂蒙精神中感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精神标识 崔庆君
2024年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两个结合”的生动例证,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也是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积淀传承。沂蒙精神不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动力,而且内蕴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
一、沂蒙精神内蕴着中华民族追求伟大梦想的精神标识
沂蒙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对伟大梦想的追求。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孜孜追求伟大梦想的民族,追求梦想的精神基因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激励他们敢于战胜困难,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正是在这一精神基因的滋养下,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义无反顾地踏上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路。沂蒙精神也正是在这一伟大梦想的召唤中形成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英勇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靠的就是理想的力量、梦想的力量。
二、沂蒙精神内蕴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精神标识
沂蒙精神彰显着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华民族依靠自力更生谱写出了历经沧桑而不衰、屡经磨难却更强、饱受挫折仍辉煌的精神史诗,创造出了灿烂而悠久的中华文明,而沂蒙精神正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而诞生的。沂蒙人民的坚韧品格,一方面是由贫困恶劣的自然条件所塑造的。历史上,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闭塞贫穷之地,面对困难挑战,沂蒙人民正是靠着一股勇往直前的拼劲谋求出路、开辟生路。另一方面,长期封建剥削和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加之战争的创伤,使得生活本就贫苦的沂蒙人民遭受了更大的苦难。但这些艰难困苦并没有打倒顽强不屈的沂蒙人民,反而激发、培育了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向死而生、不懈奋斗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是沂蒙精神的重要体现,源自于中华民族自力更生、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奋斗精神的长期文化积淀。
三、沂蒙精神内蕴着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精神标识
沂蒙精神是一种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党群同心”是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质。诞生于沂蒙老区、形成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共同铸就的,生动诠释了党和人民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沂蒙精神之所以与岁月同辉、与时代共进,就在于它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揭示了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基本逻辑。这种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也是在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精神的滋养下发轫出来的。天下为公精神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胸怀天下的博大气魄以及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执着追求,其理念是将人民视为国家的根本,只有作为根本的人民得到稳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以说,天下为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政治格局,为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行为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沂蒙精神正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同时,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沂蒙精神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的理念,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忠诚观,强调要“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沂蒙精神正是凝聚着沂蒙人民对党、对国家的奉献和真情。
|文章来源:山东党校报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