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长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一片红色的热土

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儿女历经血与火的淬炼。他们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无私奉献,书写了军民血肉相连、共同奋战的壮阔篇章,将革命一程又一程地推向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如今,沂蒙儿女的故事仍被久久传唱,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更是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光芒。


军民鱼水 团结奋战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有三辆独轮车。它们大小不一,木架木轴,看起来粗老笨重,却蕴含着沂蒙精神的关键密码。

为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一方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自诩为“天下无敌”;一方是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华东野战军,被认为“必败无疑”。

这场战役中,沂蒙人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民工大军,用小推车抢运弹药、运水送粮、运医送药。车轮滚滚,民心如潮,人民军队也因此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5月16日,华野全线出击攻上孟良崮,国民党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

“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在白彦争夺战、五井歼灭战、塔子山战斗等载入史册的壮烈战斗中,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狠狠打击了日军;


沂蒙妇女李桂芳等拆掉自家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火线桥”;


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40多名革命后代长大成人;


沂蒙红嫂明德英先后救助了两名落难的八路军战士,危急时刻,更是用自己的乳汁挽救了身负重伤的子弟兵;史料统计显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420万人口中,有20多万人参军入伍,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今天,当我们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依然会被一组名为《力量》的巨幅群雕所震撼:支前老乡弯腰推着装满物资的小推车,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前行……


“无数支前群体和英雄模范,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雄辩地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