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精神溯源与时代脉络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沂蒙山宛如一座精神的富矿,孕育出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沂蒙地区,这片饱经沧桑与战火洗礼的红色沃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闪耀着独特的精神光芒。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全力支前,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拼搏奋进,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鲜血、汗水和智慧铸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这一精神深深扎根于沂蒙大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党群同心:共筑理想信念的基石
(一)革命年代的信仰追随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来到沂蒙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革命的火种。沂蒙人民从共产党人的言行中,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从而坚定地追随党的脚步。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开展土地革命,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地区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组织起了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沂蒙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句民谣生动地反映了沂蒙人民对党的坚定支持和信仰追随。他们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建设与改革时期的团结奋进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沂蒙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党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们战天斗地,兴修水利,开垦梯田,植树造林,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紧跟党的步伐,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道路。在党的政策支持下,沂蒙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沂蒙人民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的指挥,积极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党群同心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党群同心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并肩作战,共同寻找脱贫致富的方法。他们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需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重大事件中,党和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共进,充分体现了党群同心的强大力量。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军民情深:生死与共的鱼水情谊
(一)战争岁月的生死相依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大地成为了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山区,与沂蒙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军民之间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
沂蒙人民把人民军队当作自己的亲人,全力支持部队作战。他们踊跃为部队送情报、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人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队伍,为部队运送弹药、粮食和伤员。据统计,当时沂蒙地区出动了100多万支前民工,他们不顾生命危险,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人民军队也十分爱护沂蒙人民,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赢得了沂蒙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在战斗间隙,战士们帮助群众耕种土地、收割庄稼,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二)和平年代的拥军爱民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地区的拥军优属传统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沂蒙人民始终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积极为部队建设和军人军属排忧解难。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活动,为部队送去慰问品,帮助军人军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民军队也始终心系沂蒙人民,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和发展。在抢险救灾、扶贫帮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当遇到重大自然灾害,部队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投入抢险救灾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扶贫工作中,部队通过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军民情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在新时代,军民情深的精神依然是我们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支撑。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沂蒙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军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科技创新领域,军地双方加强协作,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了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协同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沂蒙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军工企业产业转移,发展军民两用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军民情深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
三、水乳交融: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
(一)革命斗争中的无私奉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支持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把家中的粮食、衣物、牲畜等都捐献给了部队,许多家庭甚至献出了亲人的生命。在沂蒙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红嫂”明德英,在八路军战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战士的生命。她不顾个人安危,精心照料伤员,为伤员做饭、洗衣、换药,直到伤员康复归队。明德英的事迹体现了沂蒙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了“红嫂”精神的典型代表。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沂蒙人民与人民军队水乳交融的深厚情感,成为了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源泉。
(二)建设发展中的相互支持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人民与党和政府相互支持,共同推动了沂蒙地区的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沂蒙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沂蒙地区的投入,帮助沂蒙人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沂蒙人民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发展生产,建设家乡。他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为沂蒙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党和政府与沂蒙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三)水乳交融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新时代,水乳交融的精神体现为党和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紧密团结和相互支持。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人民群众也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为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党和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各级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帮扶工作。贫困地区的群众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脱贫项目,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在这一过程中,党和人民携手共进,共同攻克了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充分体现了水乳交融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弘扬水乳交融的精神,不断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四、生死与共:患难与共的坚定守护
(一)战争时期的生死抉择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与人民军队生死与共,共同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面对敌人的围剿和屠杀,沂蒙人民毫不畏惧,他们与人民军队并肩作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革命事业。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消灭抗日力量。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人民军队一起,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他们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开展游击战争,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在反“扫荡”斗争中,许多沂蒙人民为了保护部队和群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了支援前线,不惜一切代价。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为部队运送物资、救护伤员。在淮海战役中,沂蒙人民组成了庞大的支前队伍,他们推着小车,日夜兼程,为部队送去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和物资。许多支前民工在途中遭遇敌人的袭击,不幸牺牲,但他们的家人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继续投身到支前工作中,展现出了生死与共的坚定信念。
(二)和平年代的使命担当
在和平年代,沂蒙人民与党和政府生死与共的精神依然在延续。在面对自然灾害、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时,沂蒙人民始终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共同应对挑战。
在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以及2020年以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中,沂蒙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捐款捐物,支援灾区。许多沂蒙儿女挺身而出,奔赴抗疫救灾一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涵。在这些关键时刻,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组织救援和保障工作,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共同战胜困难。
(三)生死与共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新时代,生死与共的精神对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当前,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这些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需要弘扬生死与共的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应对。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和人民要始终保持生死与共的关系。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人民群众要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五、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一)融入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沂蒙精神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沂蒙革命老区,当地政府和人民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老区振兴发展的实际行动。他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福祉,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文旅融合,使老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沂蒙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通过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了沂蒙精神。同时,沂蒙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对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引领
沂蒙精神对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新时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沂蒙精神中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激励着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许多新时代青年深受沂蒙精神的影响,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他们有的扎根基层,成为扶贫干部、乡村教师、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投身科技创新领域,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奋斗;有的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关心关爱困难群体,传递社会正能量。沂蒙精神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担时代使命,展现青春风采。
(三)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的时代举措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时代举措。加强对沂蒙革命历史的研究和挖掘,深入阐释沂蒙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为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提供理论支撑。利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广泛宣传沂蒙精神,通过制作纪录片、影视剧、短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沂蒙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沂蒙精神。
同时,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设一批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如主题党日、研学旅行等,让人们在亲身感受中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此外,还要将沂蒙精神融入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承体系,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六、结语:让沂蒙精神照亮新征程
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沃土上的精神火炬,承载着沂蒙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梦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具有永恒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新时代,我们要倍加珍惜沂蒙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以沂蒙精神为指引,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高举沂蒙精神的火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让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拼搏,向着光明的未来不断迈进。
文章来源 | 您的朋友洪波微信公众号 作者:鸿博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