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沂蒙精神

旧院落的墙上,挂着几串大蒜、辣椒,院内还有石磨、纺车、锥子等老物件。在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当地特意保留了一些充满年代感的农家小院。

自今年“五一”开始,沂南县着手打造红嫂故事沉浸式体验小院。置身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农家小院,红色教育顿时鲜活起来:缝军衣、烙煎饼、抬担架、参加识字班……演出以红嫂故事为主线,说当地话,讲当地事,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初发生在沂蒙大地上的感人场景。


在第82集团军某旅、海军陆战队某旅等与沂蒙革命老区有着深厚渊源的部队,“向老区人民报喜”“向‘沂蒙榜样’学习”等特色活动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官兵建功立业,努力争当“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蒙山沂水作证,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源远流长,在新时代正在以不同方式进行着新的传承。


水乳交融


蒙山高,沂水长。英雄的名字永不忘。


在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曾有一位威震敌胆、载入山东省曹县党史的“小脚女团长”。


她叫周姜兰。那时,家境殷实的她一次卖地40多亩,购买30多条枪、上千发子弹,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后来,这支队伍被改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五大队第二团,周姜兰被任命为团长。有勇有谋的她骑战马、挎双枪,打伏击、拔据点,连战连捷。


有一次,日伪军包围了村子,把全村老百姓集合在一起,搜查周姜兰。排查到周姜兰本人时,群众异口同声地大喊:“她不是!她不是!”日伪军真假莫辨、无可奈何之际,村外响起了枪声,敌人害怕被八路军包围,仓皇逃回了县城。


什么是水乳交融?子弟兵就在老百姓中,老百姓就在子弟兵里。“我们情愿勒紧裤腰带,哪怕不吃不喝也得让子弟兵打胜仗。”谈起往事,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91岁的“老支前”王克昌豪气不减当年。1948年参战支前的他,抬过担架,救过伤员。


八百里蒙山沂水,见证军民鱼水情深。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哺育革命后代奉献无私大爱,“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拥军支前堪称模范,“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村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千方百计助力强军兴军。“最好的农产品送给子弟兵”——由临沂市政协委员来鑫联合当地拥军模范打造的“沂蒙红嫂军供”,包括粮油米面、蔬菜肉蛋、水果酒糖茶、调味品等67个品种100多个系列,这一拥军品牌的产品如今送上了海军临沂舰,也走进了全军许多基层部队。“移动博物馆”宣传沂蒙精神——由“拥军妈妈”、山东省爱国拥军模范朱呈镕创建的“新红嫂拥军慰问团”,相继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长白山维东哨所、海南省军区所属部队开展活动120多次。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水乳交融的军政军民关系,正是这一光辉论断的生动注脚。


生死与共


那一幕至今令人震撼。


1943年初,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村民李开田被日本兵抓到泰安城,干了一个多月苦力。在那里,他以父子相认为名,营救了一位名叫庄新民的12岁小八路。


身体虚弱的庄新民被带回家时伤口化脓、高烧不退,李开田的妻子端来热水为他烫脚。见脚上的脓血光靠挤压排不干净,她干脆用嘴巴吮吸,吸一口吐一口,直到伤口流出的血变成鲜红色。


这位用嘴吸脓的农妇就是“沂蒙红嫂”、聋哑人明德英。在救助庄新民的两年前,她还用乳汁救了另外一位八路军小战士的命。


蒙山沂水间,何止一个明德英!


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扫荡冀鲁豫边区,4000多名干部群众惨遭杀害。成武县群众听说民主政府县长康文惠牺牲了,冒着枪林弹雨抬着棺材去寻找。漫山遍野地找了他7天后,才欣慰地得知这是误传的消息。


老百姓对共产党、子弟兵亲,是因为共产党、子弟兵对老百姓好。1940年9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生主义,改善人民生活。”


在沂蒙革命老区,仅抗战时期就有过4次参军热潮。第二次参军热潮发生在抗战最艰苦的1941年到1943年。“一门双英”“一门三英”“一门四英”的模范家庭司空见惯,甚至出现了“一门七英”的模范家庭。在沂蒙大地,长眠着11万烈士。仅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在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62576人,其中临沂籍烈士30000多人。


回望来路,驻沂蒙革命老区部队官兵愈发真切地感到:一支军队为谁而战,就会得到谁的拥护。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近年来,原济南军区机关、山东省军区牵头援建5所八一爱民学校,帮助沂蒙革命老区贫困家庭学生解决上学难题;临沂军分区先后实施“百千万工程”,开展“帮四老·奔小康”“爱心助学共圆梦”活动,助力改善民生;武警山东总队临沂支队建设国防林、清理河道淤泥,为沂蒙革命老区打造绿水青山生态工程……临沂军分区政委郑忠华介绍,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援建活动,正在助力沂蒙革命老区顺利实现由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的过渡衔接。


源远流长


“我们一家三代有18人入党、7人参军、1人牺牲。”10多年来,沂南县退休教师于爱梅一直在做一件事:将沂蒙精神讲给更多人听。如今,她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像于爱梅一样,两名“00后”女孩怀揣对家乡的热爱,带着沂蒙精神走进校园、走进军营。她们分别是就读于山东女子学院的吴一凡和就读于泰山学院的徐宇婷。两人加入的“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宣讲团,5年来足迹已遍布10多个省份的70多座城市,在全国300余所高校开展宣讲活动,共计开展宣讲400多场,听众达4万余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的确是一片军民血脉情深的土地。


当年,党中央、毛主席致电八路军第115师:“要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在沂蒙山区工作、生活、战斗过。统计显示,在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1614名共和国将帅中,有3位元帅、2位大将、13位上将、64位中将和349位少将曾在蒙山沂水间转战。直到今天,当地百姓还口耳相传他们的故事,念他们的好。


“您是俺的爹娘,俺是您的兵!”传承沂蒙精神,从这片红色热土走出的部队责无旁贷。


当年,在朱村战斗中营救全村百姓的第82集团军某旅“钢八连”没有躺在先辈功劳簿上。自获得荣誉称号以来,“钢八连”用热血和忠诚换来100多份战斗捷报和150多枚比武金牌,各级先后授予5个荣誉称号,相继涌现出18名英模个人。


在1943年岱崮保卫战中,海军陆战队某旅前身部队激战十几个昼夜,打退敌人20多次进攻。2019年,该旅决定将感动全旅的年度“十大人物”更名为“沂蒙榜样”。在全军特种部队比武中摘得一金三银的连长周晓超,成为“沂蒙榜样”中的光荣一员。


“子弟兵越能打胜仗,咱老百姓就越高兴!”临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杨晓东介绍,沂蒙革命老区发扬爱国拥军传统,力争把每一名退役军人用好,用其所长,用得其所。2020年全市评选出10名“沂蒙优秀兵支书”,带动一大批退役军人投身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党群同心、水乳交融;军民情深、生死与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抚今追昔,我们更能领会沂蒙精神的特殊内涵,更能感到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文章来源 | 华夏经纬网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