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苍苍,沂水汤汤。沂蒙地区以蒙山和沂水为地域标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有“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之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420万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浴血奋战,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矗立起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形成了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
沂蒙山区是山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最早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就是沂蒙山区莒县大北杏村人。1927年春,沂蒙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沂水支部诞生。此后,许多党的地方组织相继成立。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地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八路军山东纵队、一一五师司令部等领导机关长期驻扎于此,临沂成为华东的战略指挥中心。正是依托这个中心,山东建成了全国唯一基本以一省为范围的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在沂蒙山区工作过、生活过、战斗过。
渊子崖保卫战:1941年12月,日伪军1000余人“扫荡”莒南县渊子崖村。面对残忍的侵略者,该村300多名群众在村长林凡义的带领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用土枪、土炮、铁锨、铡刀、菜刀、长矛、木棍甚至石头等原始简陋的武器,与全副武装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八路军和区武装闻讯后快速赶来,经过激烈战斗,将日伪军击退。在这场自卫战中,沂蒙军民歼敌100余人,147名村民壮烈牺牲,另有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等40多名干部与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颂扬渊子崖人民的英雄业绩,毛泽东亲自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撰文,高度评价这次战斗是“村自卫战的典范”。
“沂蒙母亲”王换于:1939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进驻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该村妇女王换于看到很多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子女和一些革命烈士后代无人照顾,个个面黄肌瘦,很是心疼,便找到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主动要求照料这些孩子,还创办起战时托儿所。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王换于全家倾尽所有“浇灌”着这些稚嫩的“花朵”——不仅把仅有的粮食留给他们,两个儿媳还把奶水省下匀给托儿所年幼的孩子。看着自家孙子饿得哇哇直哭,王换于强忍心痛安慰儿媳道:“让烈士的孩子吃奶,咱的孩子就吃粗的吧!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再生,如果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根了啊!”就这样,在王换于一家的精心呵护下,托儿所的孩子们都健康长大,而她自己的4个孙辈却因营养不良而先后夭折。
“沂蒙红嫂”明德英:1941年秋冬时节,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机智地救下一名身负重伤且被日军紧紧追杀的八路军小战士。正当小战士因流血过多和极度缺水而奄奄一息时,明德英冲破根深蒂固的封建世俗偏见,慨然解开衣襟,把自己的乳汁一点点滴进小战士的嘴里,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圣洁之歌。有感于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作家刘知侠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来被改编成京剧《红嫂》、舞剧《沂蒙颂》等经典作品,明德英的故事也由此传遍大江南北。“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共和国的大厦”。
“沂蒙六姐妹”:“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中,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统计,整个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六姐妹”带领全村共计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料草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1947年6月10日,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称她们为“沂蒙英雄六姐妹”。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新中国成立后,“沂蒙六姐妹”依然坚持爱党拥军,除将自己的儿孙送到部队之外,还捐钱捐物慰劳子弟兵。2007年,“沂蒙六姐妹”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民政部、解放军报社评为全国“爱国拥军十大新闻人物”群体。
“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史料统计显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面11715.9万斤,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整个解放战争中,山东出动支前民工1106万多人次、小推车30多万辆,担架6万多副,运送粮食11亿斤,支援战役占到全国战役总数的23%。
党的十八大以来,沂蒙人民继承发扬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继续保持了战争年代那样一种拼命精神、那样一股革命干劲,不等不靠、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大胆创新,靠着沂蒙精神这一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了脱贫致富。“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高粱红来稻花香……”《沂蒙山小调》中的美好描绘,在沂蒙人民的手中,早已成为现实。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他深情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从民族苦难中、从战火纷飞中、从顽强奋斗中走来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沂蒙精神的助力下,沂蒙山区儿女正勇往直前、不断进取。面向未来,老区人民也将继续披荆斩棘,描绘出更加壮丽辉煌的时代画卷。
文章来源:建工传媒中心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