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党史小故事|沂蒙精神:烽火中的正义传承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沂水县坐落在沂蒙山区之中,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战争年代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老根据地之一。1927年4月,中共沂水支部在沂水城西巷子成立,这是沂蒙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从1938年到1949年,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在党的领导下,沂水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书写了不朽的篇章。接下来由我讲一讲发生在我的家乡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沂水掀起抗日就忘高潮,沂水县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各界爱国人士紧急动员,发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0月,沂水县抗日游击第一中队成立,暂隶属于国民党沂水县政府,以便补充枪支、弹药和粮饷。1938年7月,为防止国民党沂水县长刘达人将沂水境内的各支武装力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第一中队队长李贯一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将第五、第七、第九中队团结到自己身边,连同一中队一起编为沂水县特务大队,李贯一任大队长。特务大队对外仍属国民党沂水县政府,但在行动上不受其约束。同年12月,沂水县各村普遍建立起抗日自卫团,全县共有团员4万余名。1939年9月,在日军“扫荡”沂水城后,原山东分局党校警卫连排长李钟盈与沂水县委书记刘建中将党校警卫连失散的战士集中起来,作为县里的武装,并取名沂水县大队。沂水县是妇女抗日救亡组织建立最早的县,自1939年1月成立县妇女抗日救国团以来,到1940年3月全县已发展救国团团员1万余名。1941年2月,全沂水县从村内选拔300名青年参加八路军115师。同年10月,为加强对区中队、乡分区和民兵等地方武装的集中领导,沂水县民主政府武装科成立,并成立百余人的教导队,培养地方武装骨干,兼作县机关的警卫武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沂水县党组织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壮大。在抗战初期,沂水县仅有200余名党员,至抗战胜利之际,党员数量已增至5700名。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指示。为实现这一战略意图,沂中、沂北(1942年8月,为更好地坚持和建设沂水北部根据地,上级决定在该地区建立沂北行署,同时将沂水改称沂中)子弟兵团除少量留山东外,其余全部编到主力部队挺进东北,同时还抽调一批地方干部随部队前进。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山东军民坚决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奋起反击。沂中、沂北担架队运送给养、弹药,救护、转运伤员,帮助参战部队先后获得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9年4月,沂中、沂北担架队支援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在四年的支前中,沂中、沂北担架队表现了高度吃苦耐劳精神,先后被评为模范连、模范排,被授予“模范担架团”称号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先辈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不惜生命留下希望的火种,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火种递到我们的手上。作为新一代有志青年,我们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文章来源|华理法学院 作者:王纪敏


确认下载该视频至浏览器默认位置?